泰语专业介绍:
泰语专业开设于1993年,是云南省最早开设的非通用语本科专业。目前泰语专业有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作为学科支撑。泰语专业2005年入选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入选第一批“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入选云南省A类本科专业(云南省文学学科门类唯一入选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以及涉外工作,是具备卓越的泰语专业知识、泰语运用能力以及区域国别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的高素质“泰语+”学术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基础泰语(1-4)、泰语听力(1-3)、泰语阅读(1-3)、泰语写作(1-2)、泰语笔译(1-2)、泰语口译(1-2)、泰语语法等;
专业方向课程:泰语口语(1-3)、泰文报刊选读、高级泰语(1-2)、泰语视听说、泰国文学及作品选读、泰语公文写作、泰语习语、泰国文化、泰国历史、泰国经贸法律法规、经贸泰语、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论、泰国民俗学、当代泰国语东南亚政治、泰学文献选读、泰学研究概论、中泰关系等。
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人,中国籍教师10人,泰籍教师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2人,所有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4名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育人才1名、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名、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1名。多名教师荣获省部级重要荣誉,如云南省师德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在学术组织建设及业内影响方面,现有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1名,CATTI全国汉泰翻译能力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兼秘书长2名。
教师简介格式(配照片):

杨丽周,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育人才。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云南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CATTI中泰翻译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通用语教育教学、泰国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中国与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等。担任泰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云南省泰语A类专业负责人、地方101计划泰语专业负责人、《泰汉笔译1》《泰汉笔译2》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傣泰民族谚语的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南亚民间故事伦理叙事研究“,主持结项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6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和教材 10 部、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荣获云南省师德标兵、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优秀教材等省部级荣誉 10 余项。

饶睿颖,女,1980年5月出生,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出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宗教、历史。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省社科三等奖,省参政议政二等奖。云南省高等学校卓越青年教师。专著一本,教材一本。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项良好结项、省部级项目三项。在研省部级一项,省级政策咨询报告五份,国家级政策咨询报告一份。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核心期刊七篇。

杨丽洲,女,汉族,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泰语教研室主任。全国汉泰翻译能力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泰翻译、泰国语言文化、泰语教学等。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项,参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和教材4部,曾获省级优秀教材、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以及校级优秀教师。

陈静怡,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泰语专业负责人,地方101计划泰语专业秘书,区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泰语语法、泰国文学。曾为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地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6项,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3项课题。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词典1部,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全国数字教育征集活动特色案例奖1项、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教材类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奖1项。

刘建琼,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泰语专任教师,2022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曾是泰国玛希隆大学访问学者,2023年经商务部借调到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泰国语言文化、壮侗民族语言文化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云南壮族《麽经》方块壮字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泰国译著两部、教材两部,研究成果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穆文成,男,佤族,1989年6月生,讲师,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泰语专业教师,现任泰语教研室副主任,研究领域为傣泰语言文字学、中泰翻译研究。主持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1项;主持、参与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
主授课程包括《基础泰语》《泰语写作》《泰语公文写作》等。

孙庆锋,女,讲师,现于泰国玛希隆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研究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文化、海外华人研究等。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承担《基础泰语1》《基础泰语2》《基础泰语3》《基础泰语4》《泰国概况》《泰语阅读1》《泰语阅读2》《泰语阅读3》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杨洁,女,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泰语专业教师。本科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泰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泰国孔敬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泰国孔敬大学泰国文化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泰国文化,翻译。主要承担《基础泰语》、《泰汉口译》、《汉泰口译》、《泰语阅读》、《经贸泰语》等课程教学工作。

赵海花,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泰语教师。2015年,本科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泰语专业;2019年,硕士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2024年,博士毕业于泰国南邦皇家大学泰语专业。具有完整的本硕博泰语专业教育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通用语教育教学、泰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等。主要担任课程有《高级泰语》《泰语阅读》《泰语视听说》及《基础泰语》等。

Dr. Watcharapol Wiboolyasarin is the Full-Time Lecturer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RILCA), Mahidol University, and serves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ai Language. He is a distinguished educator and innovator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hai language instruction, recognized as a Senior Fellow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SFHEA), United Kingdom.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Thai Tes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RILCA mobile application, designed to suppor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ailand. His most recent initiative, RILCA World, is a groundbreaking 3D virtual environment that employs task-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Thai language learn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t the graduate level, he teaches and supervises both M.A. and Ph.D. students in fields related to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He has led and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those funded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ailand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scenario-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s, virtual task-based language environments, virtual learning spac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AI chatbots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is work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with pedagogical frameworks to support 21st-century education.
Dr. Wiboolyasarin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has presented at academic conferences worldwide. His scholarly output includes more than 50 journal articles, academic books, and book chapters. With a passion for innovation, he continues to shape the future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rough his commitment to research,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陈雪婷(MIIS. KITI TIPAWAN),女,泰国籍,2014年毕业于泰国梅州大学,获管理学士学位;2018年在云南民族大学获得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现就读于泰国玛希隆大学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致力于中泰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主要承担《泰国经贸法律法规》《泰语会话》《泰国文学》《泰国概况》等课程教学。参与编写《旅游泰语教程》《泰语听力3》《泰语基础1》等教材,参与《泰语会话1》AI智慧课程建设。曾荣获2021年“优秀外籍教师”称号、2022年国际“汉字缘”比赛冠军,并于2022年至2024年连续担任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系列活动的主持人。

冼沛宁(Dr. Panita Srisook),女,泰国籍,博士,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外籍教师,本科毕业于泰国皇太后大学商务汉语专业,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发表学术论文4篇。曾在昆明泰王国总领事馆工作,负责文化与教育事务,深入参与中泰之间的文化推广与教育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承担《泰语会话1-3》《泰文报刊选读》等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