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语专业及教师简介

发布日期:2025-04-08    浏览次数:

专业介绍参考格式:

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始建于2010年,本科学制四年,每年招生,招生规模20-30人。2020年起,依托学院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招收亚非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印度尼西亚方向硕士生,学制三年。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现已拥有完备的课程培养体系。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师资队伍老中青比例平衡,学历配比合适;每年专业招生规模不大,小班教学;人才培养采用“3+1”模式,效果良好;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图书资料门类齐全,能适时帮助到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撰写毕业论文等。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立足学校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培养以服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备卓越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知识和印度尼西亚语运用能力,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印度尼西亚语+”学术型人才。熟悉中-印尼国情和文化,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的跨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胜任教育、经贸、外事、文化、科研等领域的工作。近五年来,我校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就业生质量良好,就业率高,一直保持96%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政府、部队、国企、上市企业等,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高度好评。

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备精湛的语言能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国际视野、突出的思想能力的“语言+”复合型人才。熟悉中印尼国情和文化,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的跨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胜任教育、经贸、外事、文化、科研等领域的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基础印度尼西亚语(Ⅰ-Ⅳ)、印度尼西亚语口语、印度尼西亚语听力、印度尼西亚语阅读、印度尼西亚语汉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专业方向课程:印度尼西亚语写作、印度尼西亚语报刊选读、印度尼西亚法律法规、印度尼西亚历史与文化、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比较、印尼文献选读、国别区域研究方法论、印尼民族学与人类学等。

教师简介格式(配照片):

张会叶,女,彝族,副教授,语言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云南民族大学“南菁计划”南菁优秀英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南岛语言文化研究、演化语言学。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印尼语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云南省语言学会理事,印度尼西亚萨纳塔达玛达大学主办期刊Sintesis 国际审稿人。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南回辉话与印尼伊班语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5CYY045),结项良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岛语系占语支与海南汉藏语系侗台语的语音演化研究”(项目编号21CYY040),在研;主持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项目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印尼语教材2部。

杨砚寓,女,汉族,讲师,人类学、亚非语言文学双硕士,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印度尼西亚语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尼语言文学、文化。共主持云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校级横向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数篇;出版教材1本、译著1本。长期教授《基础印度尼西亚语》、《高级印度尼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阅读》、《印度尼西亚语汉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赵宁晗,助教,印度尼西亚语专业教师。曾兼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尼西亚文学、印度尼西亚语教育教学改革等。主持在研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4篇,指导学生获奖3项,曾获“征兵工作先进个人”。现借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被评为外交战线“四好”党员。

Madinatul Munawaroh,女,印度尼西亚籍教师,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在中印尼教育与文化交流领域表现突出,荣获中国铁路雅万高铁项目“最佳翻译员”称号,在《百名留学生眼中的中国电影》一书中发表文章,并积极参与云南本地文化活动。

在教学方面,承担《印尼语视听说Ⅰ》《经贸印尼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周授课8节,并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注重课堂互动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与文化理解力。指导学生参加印尼语演讲比赛并荣获中国区二等奖,积极组织印尼文化展示活动,在南亚东南亚文化节中展示印尼美食与传统文化,推动中印尼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