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培养实施方案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5-19 点击: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云南民族大学本科生培养“十三五”规划》,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结合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以学院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服务国家及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具体目标与定位

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学院本科教育力争在招生规模稳定的基础上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2020年,学院本科生人数稳定保持在1000人以上,生师比控制在15以内。建设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2个;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力争新建西南一流的多功能演播厅和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新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6个;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新建和引进网络课程(慕课)510门;建设一批优秀教材,新增省级规划教材5门左右;提升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和能力,每百名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1—2篇,派遣一批本科生开展国际交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教学名师或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二等奖以上1—2名;新增省级教学团队1—2个。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构建以专业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平台、课程考核及学生评教等专项教学评估为抓手的内部多元化立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经过十三五时期建设和努力,力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盛誉、民族高校同类学科中有重大影响、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优势突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成为省属高校中有地位、民族高校中有影响、国内高校中有特色,即努力将文传学院建设成为部分学科专业、科学研究领域在云南省具有学科特色,进而在全国民族地区具有学科优势的人文院系。在办学定位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建设和发展,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教学质量、学科结构、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使文学与传媒学院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文社科专业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和实践服务的重要基地、文化与传媒决策和政策咨询的思想库

三、主要工作任务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改革、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培养拔尖人才,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筑梦支持计划”、“网络与新媒体班”“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班”为试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复合型人才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2. 强化质量工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培育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打造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名师;加强课程资源和教学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3.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贯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神,课程体系的设臵要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中要整合专业相关研究前沿和行业相关发展动态,同时大力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 

4. 强化实践教学。加大本科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保持经费投入增幅。加快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的步伐,投入建设经费1000万元以上。以新闻实验中心、多功能演播厅、多功能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推进实验平台的开放共享。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 创新教学管理。加大教学管理软硬件投入力度。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在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构建多位一体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6.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降低生师比,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与学缘、年龄结构,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促进教师的数量增加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步发展。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外聘教师队伍。

五、重点落实项目 

1.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1)继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的专业定位确立不同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品行培养与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融入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各专业组建由校内外学者专家、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须广泛深入调研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将社会需求落实为新的课程设置,梳理、重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2)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加强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遴选教学工作责任心强、切实热爱高等教育、有奉献钻研精神、经验丰富、学养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专门负责组织本专业的调查研究、定位规划、改革与建设、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协调组织等事务。设立专业负责人专项津贴,优先选派他们到国内外学习、考察和培训。二是实行公共课教研室主任负责制。由公共课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公共课教育标准化建设以及教学讨论、研究,充分发挥公共课教研室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本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改革等具体事务。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必须包含不少于40%比例的行业专家、校外和省外专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定时,必须吸纳高水平行业专家参与论证。开展专业与课程的评估认证机制。主动接受上级部门开展的专业评估。实施语言和专业的改造与融合。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战略需求,依托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开展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3)实施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改革。在专业精细培养阶段,打造品牌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4)继续实施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健全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建立健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教学纪律的规范,修改完善出台相应规范制度。要研究出台专业建设标准化、课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对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方面有显著成效的专业、课程和教师等予以奖励。 5)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改革计划,深化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

     2.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围绕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以现有校级教学名师为核心,以校内老、中、青年教师及校外行业专家为骨干,打造一批优秀教学团队。鼓励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推行教改项目与教学团队捆绑建设,形成教学名师引领带动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进步的工作机制,实现教学名师培育与教学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立校院两级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整体合力。 

    4.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实践教学规范,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行业和部门社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实践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力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更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实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的实验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模式转变。

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最新研究进展的涵盖、专业实践知识前沿动态的展示、创新创业思维和素质的启发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与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环节上,课程体系的设臵要体现创新创业的元素,从创新创业的角度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考核方法的调整;要充分创造创新创业的实践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要构建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6.创新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管理任务执行方面,构建以计划控制考核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框架。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类、质量管理类、教学运行类、管理业务环节的工作流程及关键点工作标准类及教学激励类等五类文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建设高效实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状态数据收集与公布系统。在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从职业道德、业务技能、信息化等角度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水平。 

7.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参与实施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推动计划,鼓励本科学生与境外大学学生开展交流,培养各民族国际化学子,实现本科学生参加国际访学。 

8.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查找我校本科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迫切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从教学管理系统、反馈评价系统、教学研究系统和教学服务系统等各个环节健全我校以日常教学秩序规范运行为目标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效果检测为目标的专业评估、以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学生评教和督导及同行评价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本科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本科教育是我校中心工作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和基本原则,并将落实这一方针作为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大会、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组等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保障 

1. 完善教学工作相关会议制度,及时研究与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晰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教学工作执行力和主动意识,提高效率。 2. 构建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加强专业建设,稳定专业规模。根据专业招生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师资条件、教学设施配置等因素,逐步构建专业动态管理和评估机制。3. 推进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完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多层次、多种类、高额度的本科教学奖励项目。加大一线青年教师教学的奖励力度。鼓励发表教改论文,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大教学规范与教学秩序运行的检查与惩处力度,制定加强教风学风相关措施。 4.创新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完善以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为主体,课程考核、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价并行的多位一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