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优化多专业协同育人机制,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于2025年3月14日在博雅院B103召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大讨论”专题研讨会。会议由文学院少语系阿错老师主持,各语种负责人以及教研室教师共23人参会,围绕学科建设、就业促进、教学改革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院杨茜书记、王国旭院长、茶志高副院长等领导亲临指导。
一、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就业协同发展
会议指出,关心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院将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从学业指导到心理关怀的全方位育人体系。针对就业工作,会议达成了以下共识: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增设民族特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民族文化认知的复合型教师。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精准对接。四是创新外语教学,探索运用AI智能评测系统实施分层教学,推广“民族语+外语”教学模式。
二、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改革
第一,构建“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第二,推进“濒危语言数字化保护工程”,开发多媒体方言教材及AI辅助工具。第三,完善各语种特色教材建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第四,全面推行慕课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学科建设与申博规划
讨论会还探讨了专业建设如何支撑学科发展。会议认为,一是要整合语言学、民族文学等学科资源,培育特色研究方向。二是要加强科研产出,夯实学科基础。三是要建立校际合作平台,引进高端人才。本次专题研讨会系统梳理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学科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重要共识。文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学校“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添亮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