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专业简介及研究方向
文艺学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重要二级学科,是一门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自2007年首次招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人才26人;该学科组目前共有8名成员,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博士5人。本专业设置四个研究方向:
1、文艺理论与批评:主要研究文艺学跨学科范畴,包括文学人类学,生态批评,以及性别研究等方面内容,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侧重于就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
2、西方文论:主要研究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史,包括西方文学理论范畴与方法,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与哲学、历史和宗教的关系等内容。
3、中国古代文论: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典籍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阐释其民族特色与原味。
4、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以及从古至今民族地区审美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学理依据。
二、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独立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实践和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具有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内外关于本研究方向的现状、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中文学科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善于与人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较新的思维方法与创造精神。
三、 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4年。
四、 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最低须修课程门数及学分 | 备注 |
|
必修课程 | 公共学位课 | 政治理论 |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考试或论文 | 所有课程均须修读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理) | 18 | 1 | 1 | 考试或论文 |
|
|
外国语 | 综合英语 | 72;108 | 2; 4 | 1,2 | 考试 |
|
|
英语听说 | 72 | 2 | 1,2 |
|
|
专业学位课 | 20世纪西方文论专题 | 36 | 2 | 1 | 论文 |
|
|
|
德国古典美学 | 36 | 2 | 3 | 论文 |
|
|
中国古典文论 | 36 | 2 | 3 | 论文 |
|
|
比较诗学原理 | 36 | 2 | 3 | 论文 |
|
|
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专题 | 36 | 2 | 2 | 论文 |
|
|
文艺学方法论 | 54 | 3 | 1 | 论文 |
|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54 | 3 | 1 | 论文 |
|
|
西方文论史 | 54 | 3 | 1 | 论文 |
|
|
选修课程 | 公共选修课 | 综合非通用语 | 108 | 3 | 1 | 考试 | 不计入总学分 | 全校统开 |
|
非通用语听说 | 72 | 2 | 1 | 考试 |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英语 | 36 | 2 | 2 | 考试或论文 | 至少选修5门 (10学分) |
|
|
文艺社会学 | 36 | 2 | 3 | 论文 |
|
|
文艺心理学 | 36 | 2 | 2 | 论文 |
|
|
文化研究导论 | 36 | 2 | 2 | 论文 |
|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 36 | 2 | 2 | 论文 |
|
|
审美文化学导论 | 36 | 2 | 2 | 论文 |
|
|
西方宗教与美学 | 36 | 2 | 2 | 论文 |
|
|
叙事学 | 36 | 2 | 2 | 论文 |
|
|
性别文化研究 | 36 | 2 | 2 | 论文 |
|
|
文学人类学 | 36 | 2 | 2 | 论文 |
|
|
《文心雕龙》研究 | 36 | 2 | 2 | 论文 |
|
|
补修课程 | 导师可根据培养需要,安排研究生补修有关课程,不记学分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
|
| 1 |
|
| 必修 |
|
|
学术活动 |
|
|
| 1 |
|
| 必修 |
|
|
实践活动 |
|
|
| 1-2 |
|
| 必修 |
|
|
所需修学分 | 总不少于34学分,其中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
|
|
|
|
|
|
|
|
|
|
|
|
|
|
五、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以同等学力或跨专业的身份攻读硕士学位者,须补修两门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六、文献阅读、学术和实践活动
在读期间,每个硕士研究生应从事一定时间的文献阅读、学术和实践活动。
文献阅读方面:以参考书目为中心,围绕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
学术活动方面:积极参加和组织一定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中按照要求研读原典,并在课堂上作2次以上阅读报告呈现,并接受提问和讨论。
实践活动方面:指由学院安排到相关专业的本科班授课,协助主讲教师辅导和答疑;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