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15:00-17:00,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丰泽院A101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浅谈《诗经》在《中庸》叙事中的结构性意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大连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张红翠老师。此次讲座由杨洁老师主持,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参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诗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讲座伊始,张老师向学生们分享了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的感受。她说,现在回想起写这篇论文的那段时间,依然会感到一阵激动和满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到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连接。
研究共分三个部分。首先,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对《诗经》与《中庸》两部经书的关系的梳理。两部经典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在修辞层面,《中庸》中《诗经》诗句的大量出现可以视为《中庸》对《诗经》的引用。在此意义上,《诗经》附属于《中庸》,是后者文本的一部分。而从互文性的角度去理解,《中庸》对《诗经》的大量引用使得两个文本形成了互相解释、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关系。就此而言,两者的地位又是平等的。再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去考察,《诗经》在《中庸》中的反复出现,表明《诗经》建构了《中庸》的深层结构。这里的“结构”不是指文字是如何被组织的,而是指《中庸》的思想内核及文化内涵。这样,《中庸》就变为了《诗经》的衍生文本,《诗经》就成为了《中庸》的本质与根源所在。三个方面逐层递进,描绘出了《中庸》与《诗经》之间的微妙联系。
其次,张老师就结构主义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了为何《诗经》在《中庸》中具有结构性意义。张老师认为,原因有三。第一,《诗经》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是富于开创性的,并在经典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标杆。第二,中国文化“述而不作”、“崇古宗经”的传统,使得后人在编撰《中庸》时以继承《诗经》中的思想为己任。第三,口语文化时期的表达习惯,使《诗经》中的内容成为了当时的熟语,而这也深刻影响了《中庸》的表述与思维方式。
最后,张老师指出了这种文化现象背后蕴藏的生命观。《中庸》对《诗经》的不断追溯,反映出古人将短暂的个体生命融入漫长的历史文化,并以此取得个体生命意义的观念与做法。这种连续的生命图景,对于现代碎片化的、孤立的生命景观,无疑是一种提示和反衬。
责编:赵长蓉 复审:李濛濛 终审:杨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