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

【学术高速公路】讲座笔记: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词汇教学与研究

编辑:wcxy2 发布时间:2024-12-10 点击:

国际中文教育的词汇教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不仅关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涉及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词汇教学研究,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选择,从而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的质量,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汉语词汇。我院研究生会学术部的同学在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主讲的“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词汇教学与研究”讲座后,对内容做了如下整理,供大家阅览借鉴。

讲座纪要:

一、词汇教学与研究在二语教学中的地位

张和生教授强调了词汇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出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语音、语法、汉字等因素互相影响。语音的声韵调的偏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际,但在语流中影响有限;语法偏误对交际也有影响,比如“了”字句;汉字偏误有误写、误读、误解等;文化因素也会有一定影响。因此,不论是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发生,还是二语学习、二语教学实践来看,词汇教学都很重要。

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词汇教学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张和生教授曾就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于1979至1999年间的汉语词汇研究类论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类全部279篇论文中,专门论及词汇教学的论文有14篇,仅占5%。这样的研究比例对于汉语这种语义型语言来说是极不相称的。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深化,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汉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重视和改进词汇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词汇是国际汉语教学的中心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无论是在理论探讨层面,还是在教学实践层面,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和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图片

张和生教授认为“本位”之争一直是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争论不休的话题。词汇教学的共现标识词为:分层教学、教材编写、词源分析法、课程建设、教学策略、跨文化交际等。由于汉语自身的语言系统特征,导致汉语的基本教学单位始终没有定论。其中,最为突出的仍然是“词本位”和“字本位”的问题。“词本位”理论始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该理论受西方语言学影响,主张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字的层级而直接学习词,再由词逐步学习上一层级的语言单位和语法规则。这种教学理论虽然符合词汇教学的规律,却忽视了汉字作为书写符号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字本位”理论是徐通锵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基于对汉语构造特点的认知,强调了汉字具有构词能力强的特点,主张汉语教学应该以字为中心。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汉语没有“词”,比如吕叔湘先生认为词是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由于两种理论各有利弊,因此,“本位”之争还有待对汉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本位”并没有作为高频共现词出现在词汇教学的聚类中,这就说明了学界对于本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既然任何一种本体理论都难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那么,就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本位理论,并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正是如此,一些具体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成为了当下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关注的热点。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词汇基础知识

张和生教授指出区分字、语素、词、词组之间的关系对国际中文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在汉语中,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单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的语素可以单独成字,有的语素需要与其他语素组合才能完整表达意义。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如“天”“地”),也可以由多个语素组合而成(如“火车”“电视机”)。词组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如“美丽的风景”“努力学习”。它们之间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包含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区分字、语素、词、词组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在词汇教学方面,明确字、语素、词的关系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词汇教学顺序。从单音节词(多为单语素词)的教学开始,如“人”“山”“水”,逐步过渡到双音节词(包含两个语素),像“火车”“电话”,让学生明白词是如何由语素构成的。在语法教学上,词组的教学是连接词汇和句子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先教授简单的词组结构,如动宾词组(“吃饭”“看书”)、偏正词组(“红色的花”“高大的树”),让学生理解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规则,为句子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学生学会“吃饭”这个动宾词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扩展为句子“我在餐厅吃饭”。

另一方面,区分字、语素、词、词组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深远的影响。理解字、语素、词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词汇。通过语素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已知语素推测新词的意义。例如,学生知道“电”表示与电力有关,当遇到“电脑”这个词时,即使没有学过,也能大致猜出是与电力有关的机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掌握词组的构成规律,学生可以通过组合已学的词来生成新的词组,进而理解更复杂的语言表达。例如,学生学会了“美丽”和“风景”这两个词,以及偏正词组的构成规律后,就能理解“美丽的风景”这个词组,并能根据这个规律生成其他词组,如“壮丽的山河”“迷人的景色”。因此,准确区分这些语言单位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学生了解词的用法和搭配后,能够避免用词不当的错误。

图片

其次,张和生教授给大家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第一,目前学界对基本词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很少,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基本词汇要有普遍性(共时)、稳定性(历时)、能产性(构词基础);第二,新词语的研究。比如科技词语、网络词语、时事词语(大跃进、万元户)等,可以从新词语的产生与消亡的方向来研究新词汇是如何固化为一般词汇的;第三,口语词和书面语词汇的研究,尤其是口语和书面语词汇的界定与相应的教学、练习模式的研究;第四,外来语的研究,尤其是外来语语言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第五,形同异义词的研究,可以研究这些词汇偏误的形成与纠正。

词汇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语言输出的能力。通过研究新方向,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词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从而提高整体的语言能力。

三、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词汇教学研究空间

首先,张和生教授指出第一个研究空间是解释词义。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用已知词解释未知词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学习初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如果直接使用复杂或尚未学习的词汇去解释新词汇,容易造成理解障碍。而利用已知词进行解释,则能在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在解释“昂贵”这个词时,可以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贵”加上程度副词“很”来解释,即“昂贵就是很贵的意思”,这样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其基本含义。同时,张教授还提到教师解释的时候要预测学习者可能会遇到的语法、语用问题。比如,汉语中的虚词(“的”、“地”、“得”、“着”、“了”、“过”等)在语法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学习者来说较难掌握。在用已知词解释未知词时,如果涉及到虚词的使用,学生容易出错。如解释“跑着”,如果简单说“正在跑”,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加“着”。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生体会在不同语境下虚词的正确使用方式。又如在语用问题上,很多中文词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这可能导致学生在语用上的误解或不恰当使用。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威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被视为邪恶、凶猛的形象。当解释与“龙”相关的词汇如“龙舟”“龙凤呈祥”时,要向学生介绍其中的文化内涵,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

其次,张和生教授指出第二个研究空间是辨析近义词或易混淆词。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帮助学习者辨析近义词和易混淆词是至关重要的。近义词虽然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美丽”和“漂亮”都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貌或事物的外观好看。然而,“美丽”更侧重于一种高雅的、内在的、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美感,“漂亮”则更强调外表的好看、光鲜。同时,不同的近义词在语用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以“吃饭”和“用餐”为例,“吃饭”是比较口语化的表达,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频繁,如“我们一起吃饭吧”;而“用餐”则相对比较正式,常见于餐厅、酒店等较为正式的场合,如“请各位贵宾到餐厅用餐”。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这些语用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显得不自然或者不得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的语用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避免误解。而易混淆词的错误使用可能会引起交流中的误解。以“以致”和“以至”为例,“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不听劝告,以致犯下大错”。“以至”有“直到”“甚至”的意思,用于连接两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内容,如“他的学习非常刻苦,以至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如果学习者混淆这两个词,就可能导致听话者误解说话者的意图。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注意近义词或辨析易混淆词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准确掌握中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策略,让学习者从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角度来辨析近义词或易混淆词,从而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张和生教授指出第三个研究空间是词语搭配问题,比如名量搭配,动宾搭配等,尤其是特殊动宾搭配的描写及形成机制的探讨。掌握丰富且正确的词语搭配能够使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更加流利自然。当学习者在脑海中存储了大量常用的词语搭配后,在口语和写作表达时就能够迅速提取并运用,减少思考和犹豫的时间。例如,描述天气时,能够自然地说出“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搭配,而不是逐字拼凑,这样可以使话语更加连贯顺畅。流利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参与交流互动,增强其在中文语境中的沟通自信,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特殊动宾搭配如“吃食堂”“晒太阳”等,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语义逻辑,成为教学与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形成机制与语义泛化、隐喻、语用习惯和经济原则等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和形成机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特殊动宾搭配,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中,词汇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像盖房子需要砖块一样,词汇是构建语言大厦的基本材料。近年来,汉语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研究热点出现转移,学习者词汇特征不再是所有主题中占比最大的部分,词汇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占比有所上升。词汇教学与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还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交叉,这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空间。

以上是讲座的主要内容,因笔记整理需要,我们在笔记中加入了一些补充资料,欢迎各位交流讨论。最后,感谢张和生教授的倾情赐教与组织人员的工作筹备。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