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上7点在博雅苑D-203,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丁石庆教授受邀到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数据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研究:现状、问题和人才需求》。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字如祥、副院长王国旭及全院师生一起聆听了本次讲座。
丁石庆教授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说起,详细介绍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指出保护语言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语言资源保护行动,由财政部立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实施的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为世界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文献典藏、采录展示平台建设等方面。从2015年启动“语保”工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调查立项了411个语言调查点(包括一般点和濒危点),涉及110+21种语种(其中110种已经确定的语种,21种语种有待考证),涵盖56个民族,同时发现2+18种新语言(其中2中语言已经明确是新语种,18种语言有待考证)。2019年,“语保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二期工程即将开启。
随后,丁石庆教授从大数据的角度切入,指出现代学术研究要合理使用大数据工程,其中“语保项目”所形成的海量数据,将会大大助力当前的语言、文化及文学的研究。丁石庆教授认为,目前语言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人才的缺失。比如,南亚、南岛语系语言濒危,相关研究人才更为稀缺;印欧语系研究人才已经出现新断层。因此,发现和重点培养语言人才成为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核心。尤其是在民族语言资源“后语保”时期,应该将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推向持续化、社会化、智能化和国际化,需要我们大力培养语言大数据研究人才,学科发展应向语言学大数据理论创新和跨专业跨领域的资源整合方向发展。
丁石庆教授告诫在场的学生,“语保”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未来人人都是“语保人”。当我们面对那些快到消失的语言时,应该要有工匠精神、历史耐心和人文情怀。作为“语保人”,应该将每一种语言视如珍宝,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讲座最后,丁石庆教授认真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讲座全程座无虚席,同学们认真聆听,收获满满。
文/严珺 图/郭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