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4月2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协办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民族语言调查规范培训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语保工程”项目专家学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会议。本次培训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语保调查总体要求及《调查手册》的解读、技术规范解读、摄录方法及专业摄录软件讲解和演示、音视频验收细则解读和样品展示及试点观摩。会议由王国旭副院长主持。

在开幕式上,字如祥院长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欢迎参会人员来到云南参加“语保工程”培训会,并指出云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语保工程”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具有重要贡献。随后,丁石庆教授总结了过去五年“语保工程”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工作作出了规划。丁石庆教授指出“语保工程”依旧还有很多问题,告诫年轻的“语保人”要肩负使命,继续推进保护语言资源这项伟大事业。来自南开大学青年代表丛珊博士谈了自己参加“语保”以来的体会和感受,并代表全体“语保”工作人员表明态度和决心。

为期三天的培训,与会专家和学者对“语保工程”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语保工程”操作规范和数据采集标准的把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闭幕会上,丁石庆教授强调“语保工程”工作人员要具备四个观念和能力。第一,要具备“语言资源观”。语言是一种资源,“语保”不仅是实践,也是对理论的探讨,工作人员要强化理论认识。第二,要具备“多语的互补观”。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推广国家通用语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坚持语言平等,保护母语同样重要。第三,要具备“语言服务观”。工作人员应该投身到“语保”的工作中,不仅为了个人的成长,更应该坚持为社会发展而服务。“语保”工作不仅是身体力行的宣传,也可以通过自身成果去反哺民族地区,为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建议和策略。第四,要具备数据思维和能力。在“大数据”时代,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数据思维,具备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应用数据进行决策及实践的能力。最后,丁老师对参与该项工程的年轻人寄予了殷切厚望,他说:“在座的年轻人是“后语保时期”的中坚力量,你们很幸运赶上了“语保”这一伟大事业,你们要拥抱时代,通过自身的成长,无愧于“语保人”。

(文字/图片:严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