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织焰成褂,传承不化——传承彝族火草褂非遗技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走进了曲靖市马龙区通泉第一小学,开展了一场以“非遗进校园”为主题的文化宣讲活动。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坚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带着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和决心走进了校园,以文化宣讲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褂的制作工艺及传承意义。此次活动在团队成员及参与人员的相互配合下顺利进行,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团队成员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活动流程如下:
(一)深入调研 探知非遗认知实情
在宣讲活动正式开始前,团队成员对学生们的非遗文化认知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以问卷调查及现场询问的方式和孩子们热情互动,了解到学生群体如今通过文化宣讲活动及网络媒体等方式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愈加广泛。调研过程中孩子们展露出了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及想要探索的迫切,活动开展前的氛围融洽和谐,看到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我们倍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学生对非遗文化知之甚少,可见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科技赋能,创造非遗新生,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传承非遗文化。
(二)展火草褂之匠心独运 以技载道促非遗
团队成员在本次活动开始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亲自去到了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咨卡村,向火草褂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桂兰奶奶了解火草褂的历史背景及制作技艺。在亲身体验火草褂的部分制作技艺后,我们对火草褂的了解更进一步,也更加了解到了火草褂的来之不易。在进行了火草褂制作技艺体验的实践活动后,团队成员对火草褂制作技艺及非遗传承意义等一系列收获到的经验进行了细致总结。在本次的“非遗进校园”文化宣讲活动中我们以展现实地调研视频,整合网络非遗信息及结合自身经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孩子们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当我们提及制作一件质量上乘的火草褂大约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时,孩子们表现出了他们的惊讶,一位亲自见过火草褂的孩子更是主动举手表态,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名火草褂非遗传承人。那一刻,孩子们青涩稚嫩却又真诚的语言,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传承的意义。
(三)真切互动 共促民族团结
在火草褂非遗项目的讲解结束后,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活动中我们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与孩子们交流,认真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其对非遗的认知。同时,团队还精心准备了作为鼓励孩子们支持非遗传承的小礼物,以期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在活动的尾声,我们向孩子们宣扬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共促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指导思想。
本次“非遗进校园”文化宣讲活动,团队成员及参与人员均收获颇丰。首先,火草褂非遗项目更近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为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做出了贡献。我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技艺的集大成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火草褂的一丝一线都蕴含着先辈的智慧与汗水,纺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织出了传承的呼唤与责任。其次,在传承非遗文化薪火的同时,团队成员及参与人员积极贯彻民族团结意识,我们领略到,在未来这条挑战与希望并存的道路上,民族团结,携手并肩,才能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