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元讲坛:古诗今读与语文教学讲座
编辑:wcxy2
发布时间:2024-12-10
点击:
2024年11月30日下午,我院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项念东老师在丰泽A101室作题为“古诗今读与语文教学”的讲座。讲座由我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位点负责人焦印亭教授主持,我院文学专业的部分老师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围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案例、如何读诗与中国诗的特点及其解读三大方面展开。项念东老师以部编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的《使至塞上》与《寻隐者不遇》和《江雪》等文学史中耳熟能详的诗歌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指出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读”现象与偏颇之处。例如今人谈到王维的《使至塞上》一定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最为著名,但通过深入解读之后发现,王维也许并非把写景作为首要意图,而更多写出自己作为朝中御史去慰问打赢胜仗的军队时的心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类现象背后反映出语文教学时应该注重阅读的问题,同一首诗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应有不同的讲法,因此项老师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接着引到了讲座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读诗。在“如果读诗”的话题中项老师引入“三种读法与两个传统”:一般读者的意见、职业的批评与大师的批评;现代阐释学与接受学代表的西方文论传统与中国诗论家的思想传统。他认为中国诗歌应当据以中国诗和中国文论的传统进行解读,而中国文论的传统以“非虚构性”与知人论世为首要特点。
项老师从“诗可以观”到“诗史”再到“以诗补史”的发展脉络,结合白居易《卖炭翁》与李商隐《有感二首》(其二)进行讲授。第二个显著的特点是意象性与意蕴捕捉,在此特点中尤其谈到诗歌中的意象与典故。他指出中国古代的“尚象”思维,以“时光流逝”“人面桃花”为意象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而解析诗歌中的典故要注重将“古典”与“今典”相结合,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挖掘埋藏其中的典故。最后一个特点为伦理性与价值关怀,中国诗有很强的“伦理”精神,《毛诗序》《与元九书》《日知录》等文学作品都足以证明。
讲座尾声,焦老师对项教授的讲授进行总结,在场师生踊跃提问,项教授对这些问题都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并与大家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此次讲座从新颖独特的角度解读诗歌,为诗歌研究与语文教学都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法,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