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家讲坛 > 正文

名家讲坛

    述元讲坛|丛治辰副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路径”学术专题讲座

    编辑:wcxy2 发布时间:2025-03-15 点击:

    2025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治辰应邀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丰泽院B融媒体演播厅,以“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路径”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本次讲座聚焦文学史、理论与批评的学术对话,由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主办、茶志高副院长主持、学院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图片
    图片

    首先,丛治辰副教授以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意义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文学史是学术研究的“地形图”,为研究者提供宏观框架,但“真正的学术创新必须回到文学现场,直面文本的复杂性”,要警惕过度依赖二手资料导致的视野局限问题。他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以张炜小说中的“土改叙事”为例,展示了如何从具体文本出发,勾连文学史脉络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他提出文学史是“时间的沉淀”,文学理论是“方法的工具箱”,而文学批评则是“实践的桥梁”,三者互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研究的立体框架。

    图片

    接着,丛老师谈到,中文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选题是学术生命力的起点。他提出三种选题路径:一是从学术争议中寻找突破口;二是依托个人学术积累形成问题意识;三是将现实关切与学科传统结合。他以自己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选题演变为例,强调“学术研究应植根于真实的生命体验”,鼓励同学关注当下“AI对人文领域的冲击”、“短剧热潮背后的社会心态”等文化现象,呼吁新一代学者直面“时代的难题”,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跨学科创新。

    图片

    而后,针对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困惑,丛老师指出:“论文选题的焦虑,本质是阅读量的不足”,当代文学研究需扎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既要从文本细读中捕捉作家的创作意识,也要关注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潮与历史语境,在历史纵深中提炼问题意识是关键。他建议同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广泛阅读中寻找学术脉络的“裂缝”,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的交织,形成独特的研究路径,呼吁同学们“以生命体验碰撞文本”,通过写作实践来理解创作机理。最后,丛老师强调研究应该避免陷入现象描述的浅层分析,真正的理论应用应该内化为思维方式,而非机械套用术语,因为理论的价值在于提供视角,而非替代对文本的理解。

    图片

    讲座尾声,在场学子就“学术意义”“理论应用”“AI是否威胁人文研究”“如何处理非文学文本”“网络文学研究路径”等问题与丛老师展开讨论,丛老师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解答,鼓励同学多阅读作家撰写的文学评论,如余华、马尔克斯的创作谈,培养对文学形式的本能敏感,摆脱绩效思维,以“享受过程”的态度面对学术研究。

    最后,茶志高副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感谢丛老师的精彩分享!丛老师的到访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前沿学术对话的契机,今天的讲座既有方法论的指导,又充满人文情怀,“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文学教育更应守护思想的锋芒与心灵的共鸣”,其跨学科的研究思路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发,受益匪浅。再次感谢丛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图片

    至此,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