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黄彩文,民族学博士,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带头人,民族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所长(院长),二级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
学习经历
2016年2月—8月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2004—2009年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0—2003年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1—1995年 云南大学档案系图书馆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3年4月至今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所长(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5月至2023年4月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所长(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教学、科研秘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5年7月至2008年9月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其中,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挂职副镇长)
学术兼职与荣誉称号
2022年12月 入选云南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南菁计划”优秀英才
2020年12月 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2020年7月 云南省第一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
2019年10月 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2019年7月 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
2018年10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8年10月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
2015年8月 入选第十八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15年2月 遴选为云南民族大学学科领军后备人才
获奖情况
2023年7月 参与完成的《课堂革命 五维育人——民族学新文科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2023年3月 参与完成的《课堂革命:民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3年3月 领衔完成的《边疆民族院校民族学研究生“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6月 领衔完成的《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云南民族大学第十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9年12月 参与完成的《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7年4月 《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云南耿马佤族青苗节的变迁与重构》获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2016年3月 《中缅边境地区外籍劳务人员现状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调研报告类)三等奖
2013年6月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获云南省第十六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2013年12月 遴选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13年12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科研先进个人
2011年12月 获云南民族大学“红云园丁”奖
2011年10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校庆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9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作者
2010年5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5月 获云南民族大学第九届“伍达观奖教金”管理干部优秀奖
2008年9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作者
2007年12月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几点思考》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6年9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大学先进工作者
2006年7月 被中共双江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4年6月 被评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
1996年9月 被评为云南民族学院先进工作者
项目课题
《西南边境地区边民回流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万元,2020-2024。
《布朗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云南省哲学社科创新团队科研项目,1.5万元,2021-2022年。
《陇川傣族传统村落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子课题,10万元,2018—2019。
《中、越、老、缅跨境民族地区民间信仰数字地图集 》(课题组副组长,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80万元,2017-2024年。
《中缅边境地区缅籍劳务人员跨国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 》(项目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万元,2016-2020。
《布朗族民间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 》(项目负责人),云南省哲学社科创新团队科研项目,1万元,2017-2018年。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 》(课题组副组长,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5万元,2012-2015年。
《滇南跨境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研究 》(项目负责人),云南省哲学社科基地重点项目,6万元,2014-2016年。
《跨境民族宗教文化互动与国家安全研究——以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为例 》(项目负责人),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两院)课题,3万元,2012-2014年。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以布朗族为例》(项目负责人),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资源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万元,2011-2013年。
《武定环州彝族社会生活中的多元宗教信仰研究 》(项目负责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课题,2万元,2010-2012年。
《全国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文化部委托课题,负责子项目《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0.5万元,2010-2012年。
《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大理、楚雄地区为例》(参与完成,负责子项目《楚雄彝族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万元,2009-2012年。
《我国多民族地区公民意识与民族认同研究》(参与完成,负责子项目《临沧布朗族公民意识与民族认同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万元,2009-2016年。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研究——以临沧市布朗族为例》(项目负责人),云南省哲学社科基金一般课题,1.5万元,2008-2009年。
《布朗族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基金项目,0.4万元,2006-2010年。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3万元,2006-2011年。
《现代化进程中的布朗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双江县布朗族为例》(项目负责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课题,0.5万元,2005-2007年。
《西部大开发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7.5万元,2001-2009年。
科研成果
1.著作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独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
《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参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非遗”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基于大理白族、楚雄白族彝族的调查》(参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参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主要论文
《老挝北部山地阿卡人刀耕火种的生计与文化》(1/2),《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2023年第4期全文转载。
《寻根:西盟佤族外来新娘认“娘家”研究》(1/2),《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田野反思与跨时空对话——云南永胜彝族他留人婚姻制度再研究》(1/2),《原生态民族文化丛刊》2022年第3期。
《再造传统:布朗族“贡母”节的当代重构及其仪式实践——来自云南省永德县送归村的调查》(1/2),《民族学刊》2021年第11期。
《明清时期永北高氏土军与滇川交通线管控模式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1/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关注边疆社会治理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危险、洁净与秩序:云南孟连拉祜族的“送玛”仪式及其文化逻辑》(1/2),《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想象“他者”:中老边境地区排角人的身份建构与族群认同》(1/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历史记忆、祖源叙事与文化重构:永胜彝族他留人的族群认同》(1/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中缅边境地区外籍劳务人员与边疆安全》(1/2),《学术探索》2016年第8期。
《边疆民族地区二元宗教的互融共生及其意义——基于布朗族祭寨心仪式的考察》(1/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芒市三台山德昂族哭嫁婚俗研究》(1/2),《思想战线》2016年第2期。
《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云南耿马佤族青苗节的变迁与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玛格乐”节的现代变迁与克木人的主体性诉求》(2/2),《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边疆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2/2),《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邦丙村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为研究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2),《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哈尼族奕车人“阿巴多”酒宴与青春期教育》(1/2),《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哈尼族奕车人离婚现象的人类学分析》(2/2),《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以双江县一个布朗族村寨的祭竜仪式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2/2),《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布朗族的竜神崇拜、祭祀仪式与国家的互动》,《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增强主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以临沧市双江县布朗族为例》(2/2),《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云南永胜他留人的档案史料及其价值》,《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彝族支系他留人的历史源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唐代麽些的分布及其经济文化的发展》(1/2),《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澜沧卫的设置及其在永胜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其他论文
《永胜彝族社会生活中的礼物馈赠》(1/2),《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的宗教文化交流与国家安全》(1/2),《大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和谐校园建设——基于云南民族大学的调查分析》(1/2),《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初探》(1/2),《民族学刊》2014年第1期。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1/2),《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楚雄彝族的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1/3),《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社会变迁中的布朗族文化——双江县一个布朗族村寨的人类学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守望永恒的精神家园:“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述评》,《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青春棚”里“过七关”——永胜他留人婚恋习俗的人类学解读》,《彝族文化与彝族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1/2),《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积极引导边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若干思考》(1/2),《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邦协村布朗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关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7年8月。
《布朗族拜认干亲习俗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1/2),《学术探索》2007年第2期。
《试论明代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略论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及其开发》(1/2),《云南档案》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