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于1981年11月成立于昆明,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已故著名民族学家马曜先生担任首任会长。现已发展为拥有成员遍布全国12个省区市、88个单位会员和近千名个人会员的学术团体,创立了以“西南学派”为代表的民族学人类学派。在2018年民政部评比中,被评为3A级会员单位。


      “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

     “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公众号于2017年4月15日开通,开始推送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领域的优秀论文成果及相关资讯信息。公众号自开通以来,共设置了十九个栏目,推出8000余篇高水平论文,截止目前,根据后台统计显示,读者订阅关注量已超过70000人,且关注量一直稳步上升。已经获得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得到了国家民委领导和学界的高度赞扬。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关系和谐治理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关系和谐治理研究研究基地整合了国内民族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基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关系展开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数十项国家、教育部、省各级各类课题,出版学术专著八十余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百多篇,并向各级政府提交研究报告五十余篇。


       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环喜马拉雅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重点关注环喜马拉雅区域的国家、民族、社会及生态系统等的多重连接,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将云南建设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要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促进学科理论发展和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先后获得数十项国家、教育部、省各级各类课题,出版学术专著五十余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并向各级政府提交研究报告三十余篇。


       中国西南乡村研究基地

       中国西南乡村研究基地是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成立的研究基地,成立于2016年5月。基地旨在通过文本和影像两种方式记录变迁中的当代中国西南乡村文化。从乡村节日、史诗、歌谣、仪式、音乐、舞蹈、戏剧、影像、民族文献数字化等研究层面记录当代中国西南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过程。目标在于从书面文本和影像两种文本形式记录当代中国西南乡村的社会文化形态。


       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云南省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于2014年5月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依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承建,科研团队以云南民族大学科研人员为主体,整合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基地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紧紧围绕云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生态、民族语言、跨境交流、文化保护、边疆稳定、非传统安全以及跨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通过六年的建设,基地已打造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的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学术团队,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香文化研究院

       云南民族大学香文化研究院于2016年4月13日正式成立,是我国高校中首家成立的香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全国性的“首届中华民族香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将6种芳香植物种子搭载“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送上太空,举办了芳香植物种子返回仪式。这是全球首次顺利实现芳香植物种子的航天搭载,是芳香植物航天育种的首次实验。同时成立了《中华香文化大典》编撰委员会,启动了立项编撰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