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七十年政策接力描绘乡村新画卷——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调研组赴普洱市墨江县娘埔村调研

发布日期:2025-08-02 编辑:mzyjs2 点击:

2025年7月14至28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丁桂芳、王玉琴两位教师带领由3名教师和10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调研组,赴普洱市墨江县龙坝镇娘埔村开展了为期15天的民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田野调查。娘埔村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村落。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曾在此地进行过田野调查,搜集了第一手的民族志数据。2016年,丁桂芳老师针对50年代的调查进行过一次专题回访。本次调查系在前两次调查基础上的“再回访”,旨在通过历时性的田野观察,探究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生成提供生动样本。

7月14日,调研组抵达墨江当日,即与墨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孙淑聪、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林、研究员赵德文进行座谈。三位专家系统梳理了墨江县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回顾了研究所的成立背景与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墨江县近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推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2025年,墨江县政府创新性引入“贵州村超”运营团队,打造“双胞秀”“双龙烧烤城”等文旅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带动经济增长。还借力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形成“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民族融合”的边疆发展新模式,体现了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价值。

图片

调研团队与专家座谈交流  罗宋萍摄

下午,调研组前往墨江县非物质文化体验基地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联珠镇曼海创业村落参观学习。调研组成员通过“佰村相见”项目负责人贺泰嵩的介绍了解到: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曼海村民实现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重塑、农文旅项目建设等工作,将曼海打造为“墨江县非物质文化体验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促进了当地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活化与传播。

图片

项目负责人贺泰嵩介绍曼海基本情况  罗宋萍摄

7月15日,调研组抵达龙坝镇,与镇党委副书记杨永辉、武装部长张远进行座谈交流。杨永辉副书记介绍了龙坝镇如何从“全县垫底”跃升至“连续三年优秀”的发展历程与经验。龙坝镇政府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着力摆脱历史积弊与资源困境,注重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融合,助力茶企成功落地,推动当地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村民增收;创新性实施基层治理“五联模式”,有效化解边疆地区纠纷,构建了融合茶旅产业、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边疆现代化发展新范式。

图片

调研团队与镇领导座谈交流  罗宋萍摄

同日下午,调研组进入勐里村,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杨国林等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了勐里村委会和娘埔村的基本情况。交流会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在村委会干部的安排下顺利入住娘埔自然村,正式开启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

图片

勐里村书记杨国林带领师生拜访村民  罗宋萍摄

自7月16日起,调研组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专题进行分组调研。成员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聆听村民讲述70年发展的故事,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娘埔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变迁图景。

图片

小卖部经营者李海众讲述村寨变迁史  李欣艳摄

在文化发展方面,团队走访了多位在当地哈尼族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摩批”“竜头”与“掌德”。在走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祭寨神林”传承人李玉明时,通过其对哈尼文化起源、仪式流程及民族传统信仰的详细介绍,调研组成员切身感受到哈尼族文化体系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及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图片

大摩批李玉明讲述“鸡卦”流程杨小冬摄

鉴于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调研组对乡村教育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带队教师倡议下,成员自发组建“暑期作业辅导班”,为当地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与课外素质拓展服务。团队成员以值班制形式轮流参与,结合各自专长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元化知识传授,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图片

教师因材施教调整教学内容  普凯艳摄

图片
图片

课外素质拓展活动    和纪林摄

为深度融入当地生活,并实地考察茶叶经济,调研组成员随茶农进入高山茶园参与茶叶采摘。尽管持续降雨导致山路湿滑,成员仍坚守茶园,耐心作业,与茶农共同冒雨劳作。因地形生疏、坡陡路滑,采摘与运输难度极大。团队成员相互鼓励扶持,最终完成采摘任务,将茶叶从山顶运至山脚。此次实践使团队切身体会到当地农民“守好一座山、护住一片叶”的坚守精神。

图片

(茶叶下山运输过程 摄/罗宋萍)

图片

师生满身泥泞  王丽摄

调研期间,丁桂芳、王玉琴、向艳花三位教师还组织学生慰问当地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积极劝导辍学儿童返校就读,耐心帮助学生疏导厌学情绪,取得明显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

图片

三位教师慰问独居老人  石灵雅摄

通过十余天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调研组逐渐厘清了娘埔村70余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并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得益于政策支持,娘埔村历经70余年发展,从“一穷二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走向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图片

调研团队与村民合影  李院冬摄

本次暑期学校田野调查,既是一次民族学“回访调查”的生动实践,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有益探索。通过深入调查,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还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学业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杨小冬  初审:王玉琴  复审:丁桂芳  终审:黄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