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至27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张力尹、蒋潞杨两位老师带领9名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赴德宏州芒市那目村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学校田野调查。那目村是民族学“回访研究”的著名村落,继老一辈人类学家田汝康先生在此完成了经典名著《芒市边民的摆》之后,褚建芳等人又先后在该村完成了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学位论文。此次调研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民族手工艺延续及跨境文化互动等主题开展调查,旨在探寻边境民族村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

抵达那目寨的第一天,调研组师生与那目村村委会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员座谈交流。党总支书记刀岩团旺回顾了那目村从传统傣寨到现代乡村的变迁历程,介绍了以水稻种植、腌菜膏加工、大米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以及工业园区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之后,双方围绕特色产业升级、非遗活态传承、跨境婚姻家庭融入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调研锚定了方向。
随后,调研组成员分组深入那目寨开展专题调研。聚焦乡村经济发展专题的同学前往腌菜糕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特色企业调研。在腌菜膏加工厂,板老板介绍了腌菜膏制作流程:从清晨新鲜青菜挑选,到遵循傣族古法的陶缸发酵,再到现代车间里的巴氏杀菌、真空包装环节,每一步都藏着“守正”与“创新”的巧思。“这手艺是家里老人传下来的,”板老板指着墙角一口磨得发亮的老陶缸笑说,“早些年只是老人在家做几坛,左邻右舍分着吃。后来想着,这么好的味道不能藏着,得让更多人知道咱那目村的腌菜膏,知道德宏的味道。”于是,从家庭小作坊到规范加工厂,从本地集市到周边州市的商超货架,这口“傣家酸香”逐步走出村寨。加工厂根据市场需求改良酸度,包装印上傣族织锦纹样,使腌菜膏成为那目村的“移动名片”。

大米加工厂内,稻谷的清香混着机器的微响,呈现出一幅丰收的图景。加工厂负责人周老板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周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种粮大户,一辈子和稻田打交道,到了他这辈,便想着把这份“稻穗情”做深些,于是添置设备办起了加工厂。脱贫攻坚那几年,周老板给乡亲们免费送种子、手把手教技术。他说:“看着大家的稻田有了好收成,日子慢慢好起来,比自家赚多少钱都踏实。” 看着车间里的新型碾米设备,周老板的眼里有光:“你看这些家伙,可比老设备‘懂事’多了。出米率高了,碎米少了,加工出来的米又白又匀,品质实打实提上去了。”从父辈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产业链,周家人这份对稻米的执着,将“那目香米”的招牌越擦越亮。

关注民间手工艺传承发展的成员专程拜访朗主任父子,探寻傣族手工艺的传承脉络。朗主任家族世代传承傣族传统绘画技艺,祖辈为村寨寺庙绘壁画、为傣家竹楼饰门楣梁柱,是当地出了名的“画匠世家”。郎主任向调查组展示了百年傣画手稿及祖传矿物颜料、雕花画笔,讲解“水纹”“贝叶纹”等图案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朗主任创新傣绘形式,把老画纹样复刻到水泥雕上,做成摆件、小品,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使“小传统”衔接“大传统”。同学们体验水泥雕基础塑形,在主任指导下勾勒传统纹样,感受傣族手工艺在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

聚焦跨境人口与跨境婚姻家庭的成员赴帕底工业园区开展调研。这里聚集了多家中小型制造企业,吸纳了不少缅籍务工人员。在工业园区内,三名缅甸女孩热情地向调查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工作时间比较合理,能有休息的时候,不算太累。”其中一位女孩笑着说,“工资不算高,但比起在缅甸时已经好很多,足够日常开销,还能攒下一些寄回家里,爸妈都很放心。”她们还提到,园区为跨境务工人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安排了宿舍,还贴心地在食堂饭菜中兼顾了缅甸的口味。“和中国同事相处得很好,大家会教我们说汉语,我们也会教他们几句缅甸话,像一家人一样。”帕底工业园区“跨境就业”的模式,让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

调研组成员还走访了当地的中缅通婚家庭。一位缅甸大哥与那目村傣族姐姐组建的家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缅甸大哥来到中国已有二三十年,早年他靠修车手艺在村里扎根,如今转行做二手车生意,日子过得安稳红火。他不仅会说流利的汉语,还会讲英语。访谈时,他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中国的喜爱。“在这儿生活很踏实,早就把这里当成家了。”从缅甸大哥的讲述中,调研组感受到外籍人员对中国的高度认同,也看到了边境跨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

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还专门体验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剪纸和果雕。在非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师生亲身感受到了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非遗老师介绍,为了推动剪纸果雕的活态传承,他们开设培训班,将其融入乡村旅游体验项目,通过多种途径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此次暑期学校田野调查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用脚步丈量乡村的土地,亲身感受到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蓬勃发展。
文:白藤君、侯菊 图:调研组 初审:张力尹、蒋潞杨 复审:丁桂芳 终审:黄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