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共筑团结梦·边寨同绘发展图——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团队赴普洱市澜沧县阿里村调研
发布日期:2025-07-29 编辑:mzyjs2 点击:
2025年7月13日至27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王舫老师带领8名民族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赴普洱市澜沧县糯福乡阿里村开展了为期15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国家战略与云南边疆特色,旨在通过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大调查著名田野点的回访调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在边境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第十一届(2025年)民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澜沧县糯福乡组 拍摄 /李超阳
抵达糯福乡阿里村的第一天,调研团队师生与阿里村书记张爱华、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朱尤高进行交流。两位书记回顾了阿里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迁历程,介绍了近年来边境地区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边疆稳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边境民族村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调研团队与阿里村书记张爱华、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朱尤高交流 拍摄/孟威珍
“教育强国,文化戍边”。在与糯福乡党委书记杨康的交谈中,他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巩固边境幸福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糯福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初升高这一阶段,一些孩子面临着辍学困境,这是边境乡村持续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


调研团队与糯福乡党委书记杨康交流 拍摄/申怡然

调研团队与糯福乡党委书记杨康交流 拍摄/申怡然
7月14日下午,调研团队以脚步丈量村寨,从历史纵深与现实肌理中梳理老迈寨的发展轨迹。老迈寨作为全国文明村寨,是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典型示范,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村民们对党和政府心怀感恩,用实际行动维护着家园的卫生与整洁。

调研团队前往老迈寨与村民交流学习 拍摄/刘珂玥
7月15日,调研团队走进“国门第一寨”班角老寨。这个与缅甸边境直线距离仅一公里的村寨,始终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边境村。在这里,守边护边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调研团队与班角老寨村民交流 拍摄/申怡然
7月19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调研团队走进联防所,聆听联防员们“风里来雨里去”的戍边故事。他们每日沿国境线巡查,用脚步丈量界碑间距,在草深林密处守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调查队员们跟随护边人员踏上巡逻路,亲身体验了“我为祖国站一班岗,戍一次边”。


调研团队成员与边境联防所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拍摄/孟威珍
这些坚守在边境上的可爱的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使命光荣而艰巨。

调研团队与水库联防所所长在边境上巡逻 拍摄/何昊
7月22日,在与致富带头人陈大哥的交谈中,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那份敢闯敢拼的韧劲。三次创业,一次次在挑战中站起,正是这份“屡败屡战”的执着,让他最终收获了今日的成功。如今,陈大哥的果园规模已达到80余亩,园内有火把果、夏威夷果、芒果等20余种水果。致富之后,陈大哥积极带动村民种植水果,并给予村民技术指导,拓宽销售渠道,让乡亲们的收入都有了稳定增长。


陈大哥与团队成员分享丰收的喜悦 拍摄/李娜努


阿里村柠檬种植基地 拍摄/王舫
7月24日,在村委会活动中心,团队成员与阿里村学生及家长们围坐交流。带队老师王舫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及工作经历;李俊一同学讲述了“走出大山更要回报大山”的故事,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李娜努和刘珂玥同学则生动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孟威珍同学为村里女孩开设成长教育专题课,用通俗语言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在山间播撒“爱自己”的种子。这场面对面的对话,不仅传递了知识与希望,更照亮了边境孩子们追梦的方向。


王舫老师给阿里村的学生分享求学及工作经历 拍摄 /李超阳
孟威珍同学在给阿里村的同学分享成长教育课 拍摄/陈茜
李俊一同学给阿里村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 拍摄/王舫


李娜努和刘珂玥同学给阿里村的学生分享大学生活 拍摄/王舫助力边境教育,履行青年担当。得知村民家庭中仍有因生活困难无法继续求学的孩子,王舫老师带头捐资设立了10000元“国门青年英才奖学金”,学生孟威珍和刘珂玥也将自己的奖学金捐赠出来,希望能为当地孩子的求学路贡献一份力量。对于此次捐赠活动,王舫老师这样说道:“十年前,在我的硕导指导下,我开启了在边境村寨的调研。十年流转,作为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一路要感谢的人太多,尤其想深深谢过边境村寨的父老乡亲,希望能回馈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次暑期学校田野调查,既是一次民族学专业知识的落地与实践,更是一场触摸边境脉搏、聆听边民心声的精神之旅。团队在阿里村的每一步行走,都在见证: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境,更是文化交融的前沿、发展实践的现场、民族团结的缩影。未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将持续以学术之力赋能边疆,让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的智慧源泉。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与村民合影留念 拍摄/村委会工作人员
文||陈茜 孟威珍 李娜努 李超阳 初审||王舫 复审||丁桂芳 终审||黄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