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院新闻

所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所院新闻 > 正文

百家讲坛《中国史话》主讲武黎嵩副教授为所(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2-05-23 编辑: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点击:

2022年5月22日(星期天)下午19:30-21:30,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黎嵩老师,在线上为我院历史系师生做了题为《采邑与井田:古史的实录与重构》的学术讲座。武黎嵩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担任《新学衡》集刊副主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国史话》主讲人,并整理了诸多历史文献和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讲座由历史系颜克成老师主持,天津科技大学张笑龙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也出席了讲座。

武老师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井田制度的问题。从西周开始,在分封制度之下就有了对土田分封,分为公田和私田。农民既在公田上劳作,又在私田上工作,都是同一种劳动群体在劳作。在《诗经》当中,也有体现此种思想。《孟子》关于井田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土地制度的性质问题,第二个是授田的数量。孟子的井田说是基于自己的仁政思想,还是他对西周以来土地制度的归纳总结,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随后结合《谷梁传》等古籍,推测出“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但近代的学者胡适认为井田制度是不存在的,认为井田制是一个伪说。对此问题,学界目前还有没一个统一的看法。

其次,武老师根据青铜器引出第二个问题。出土在江西的的青铜器“宜侯吴簋”反映出新内容。周代土、田、人三者合一,统治者把这三者统一赐予一人。根据考古的调查,邑不是代表城市,更像是代表一个村落。对井田的新解,井田具体是指什么,通过对甲骨文象形文字的研究,发现甲骨文的田字有很多种形态,今天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认为周代可能存在规划整齐的田地。还针对田和邑的区别做了解释。还提到了和井田相关的三种税赋制度,分别叫做“贡法”、“助法”和“彻法”。最后还说到井田背后还附着了百姓是如何进行上税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周官对于民间社会的规划。武老师引用周官的“遂人”来说明。在田的外域有明确的经界。“沟、洫”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向未来发展的一种顷向。也体现了古代的农耕文明比较注重水利工程。水利是上古农耕文明一个重要的因素。“沟、洫”体现了周王朝统治者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最后引用柳诒徵的“兵制起于田制”来总结。

武老师用了几句话来总结本次讲座的内容。首先引用柳诒徵先生的话“周之授之以田,一以均贫富,一以通兵制,所谓寓兵于农”。其次,“国养民而不养兵,民为兵而不病国”,这反映了民和兵的一种关系。

本次讲座引发了众师生关于古籍考证和重构的思考。武黎嵩老师在讲座最后与颜克成老师、张笑龙老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讲座使大家受益匪浅。

图/文:甘绍研

审核:王舫 马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