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下午15:00-17:00,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牛力老师,在线上为我院历史系师生做了题为《民国时期部聘教授的聘任》的学术讲座。牛力老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出版有《罗家伦与国立中央大学》等著作,在《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ニ十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南大学的治理结构和学术文化”等项目。讲座由历史系颜克成老师主持,所(院)40余名师生在线上聆听了此次报告。
牛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部聘教授的聘任进行讲解。首先是从校聘到部聘。国民政府在1941年通过法律文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部聘教授的选举办法,“名额暂定30人,以后得逐年扩充之”,同时也使得教员程度参差,管理难归统一。牛老师指出,这一阶段主要是表现出看出部聘教授是一种渐进的策略,逐步过渡到教授改由政府任命的局面,统制的意味也就昭然若揭。其次是遴选与博弈。教育部在1941年7月颁布了选举方法,但是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随后,将选举范围扩大至全部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并改由各校教务长、学院院长和系科主任荐举。即使“部聘”制度有诸多漏洞,但是参与选举的名单还是出炉。再者是聘任与调派。名单出炉后,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应。牛老师提到了吴宓当选选后发生的种种,认为当时的学界对于选举和教育部的举动并不是太认可。即使这样,还是在1947年初,部聘教授在五校中就职,分别是中大(13人)、浙大(5人)、清华(4人)、北大(4人)和武大(4人)。五校逐渐形成中国领先的大学群体。
再次是待遇的缩水。部聘教授的待遇在抗战大幅度缩水。部聘教授的待遇分为两部分:基本薪俸+研究补助。教授是最低320元,最高600元。部聘教授一律支600元。基本薪俸外,部聘教授另月支研究补助400元。此外,还能根据需要申请特殊研究补贴。教授薪津结构变化,使部聘教授所得在薪津总额中的比重显著下降。
最后是教授统制的末路。在抗战末年学界倡导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的氛围中,有着较强统制意味的部聘教授政策,难以引起学界的呼应。1944年后部聘教授的停聘,体现出高等教育的转向。
本次讲座引发了众师生关于对民国时期部聘教授制度的思考,牛力老师在讲座最后与颜克成等老师和同学就讲座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讲座使大家受益匪浅。
文稿:历史系近代史研究生王飞
审核:颜克成、黄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