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正文

云南大学袁长庚副教授为所(院)师生做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5-07-04 编辑:党政办 点击:

6月20日下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袁长庚应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的邀请,到所(院)为师生作题为《走出信息的迷障——在AI时代重思民族学研究视野中的经验世界》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为2025年“民族学·历史学前沿讲座”第二讲,同时为所(院)“跨境·互鉴:南亚-东南亚民族志研习营”2025年活动的行前培训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副所长(副院长)丁桂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袁长庚教授以“文科危机”为背景,通过分析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挑战,试图回应人类学学科如何应对这一场“文科危机”的问题。他认为尽管面临挑战,我们应当明确人类学和民族学体现在其对经验世界的深度关注,发现包括经验研究的不可复制性、“缝隙经验”、人类学知识的特定生产风格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经验研究的不可复制性”指人类学强调研究过程与田野实践合一,田野调查需研究者“肉身在场”,通过参与观察、情感互动获取非语言性、文化性、情感性、场景性等不能被编码的信息,这是技术革新所不能复制的;“缝隙经验”指社会中未被制度或语言明确规范的经验,如农村社会关系解体后老人赡养的困境、自杀案例中人际陪伴的脆弱性等。这些经验无法通过定量工具或AI生成,需要研究者去深入情境,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情感联结;人类学知识是“观察-思考-表达”的统一,这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风格,民族志通过具体案例揭示社会结构张力与历史维度,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袁老师认为云南省因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多元性,应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场域,通过对云南民族学学科发展阶段进行梳理,提出“怎样让云南的经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世界性的公共知识?如何‘立足云南,放眼世界’”的问题。他认为《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即经验本身和时代价值的贴合,立足于本身情感价值的连接。因此,云南经验也能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联结”,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让世界在“理解云南”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袁长庚老师的讲述系统而详实,为所(院)师生在AI时代中重新思考民族学研究的经验世界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启发。师生们就“未被编码信息”的作用与数据伦理、人类学中“理性给信仰留余地”的解读、经验研究的潜在危机与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提问,袁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袁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在场师生沉浸其中,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激发了在场同学的学术热情,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文:研习营;图:张艺凡 ;初审:张艺凡;复审:丁桂芳;终审:黄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