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博雅读书会(第十一期)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06-07 编辑: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点击:

2022年6月2日19:00-21:30,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十一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举行。

本期读书会的分享书目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和英国著名非洲史学家特伦斯·兰杰的《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年。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林娜彬)和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贾淑凤)。与谈嘉宾分别为黄彩文教授和尹建东教授。

林娜彬同学领读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经典著作《传统的发明》。她先重点介绍作者在导论部分提出关于“发明的传统”的相关概念,指出“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作者对“传统”的思考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接着,林娜彬同学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结论等多方面介绍书中六个个案研究,总结得出成为“传统”的条件应该包括族群内部的认同、政权的(强制性)执行、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不断重复的实践,以及“传统”是在国家官方、中产阶级(精英)、市场、民众的“共谋”下形成的。最后,林娜彬同学向同学们推荐,可补充阅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和弗雷德里克·巴特的《族群与边界》,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变迁中的民族认同”的议题。

贾淑凤同学从作者生平及主要著作、曼彻斯特学派产生的背景、《仪式过程》的主要内容以及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阈限、交融、结构与反结构等方面进行分享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分享了法国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提出的通过仪式三阶段论与维克多·特纳仪式理论的异同。特纳在阈限阶段里做出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他区分了“阈限”和“近阈限”两种不同的状态。特纳的仪式过程分析已经清晰地暗含了社会进程的基本阶段,就如黑格尔哲学中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特纳指出,结构和交融指涉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结构与交融是互生共存的两个对立面。交融伴随阈限产生,和阈限一同构成一种反结构的状态。经由这种反结构状态,特定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关系得以重新组合,最终社会结构回归稳定。最后,分享了阈限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对分享书目展开讨论,黄彩文、尹建东两位老师作为点评嘉宾,结合同学的分享内容和自己读书的思考与在座同学进行交流。

黄彩文老师认为,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传统的发明》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益的方式来看待过去,即“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不是过去”的问题。霍布斯鲍姆在书中用六个具体的案例阐释了“传统”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古老,而且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了“传统”。因此,许多我们认为由来已久的传统,有可能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关于仪式象征研究,黄老师指出,维克多·特纳是国际人类学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象征之林》和《仪式过程》是最能体现他的学术思想的两部著作。其中,《仪式过程》通过伊瑟玛仪式、双胞胎仪式来分析恩丹布社会结构当中的象征和语义学的意义,总结概括了仪式象征具有的浓缩性、统合性以及意义的两极化等特征,并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此外,在恩丹布社会中,仪式还具有弥合或者是消解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的功能。总之,特纳通过仪式过程的讨论,试图挖掘仪式象征的意义以及仪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尹建东老师指出,关于读书,除了学习理论方法,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书中六个个案提到的“传统的发明”最终都是回归于对英帝国“传统的发明”的讨论,此外,传统具有多层次性,“传统”并不完全是被发明、建构的,很多是在旧传统上进行新的诠释,应将“被发明的传统”与植根于民间的民俗相区分,从学术视角看“传统”的真实性的问题。我们应对“原生态”予以反思,而且“传统”具有族群上的认同与区分的作用,《传统的发明》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看待历史的工具与视角。

关于《仪式过程》,特纳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动态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解读,从结构、反结构再到新的结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思路,“结构的缝隙”通过阈限和交融弥合起来,结构的缝隙使得结构再平衡化,反结构是新的结构形式。阈限和随之产生的交融是仪式过程的核心,交融是在阈限阶段出现的一种状态,因而交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戏剧的“高潮”。关于仪式,还有可以从历史人类学的维度进行研究,仪式的集体记忆使仪式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最后,两位老师都鼓励同学们在日后要“多读书、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思考相关学术论文的写作。同学们与老师们展开热烈的交流与讨论。第十一期“博雅读书会”圆满结束。

文稿||林娜彬 贾淑凤

图片||胡煦晖

审核|| 黄彩文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