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博雅读书会(第十二期)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06-16 编辑: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点击: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十二期)于2022年6月10日在民族博物馆B201如期举行。

本期读书会分享的两本书是《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和《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领读人分别是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张丹丹和贾谦谦。与谈嘉宾是杨洪林教授、李建明博士和杨江林博士。

张丹丹同学介绍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发现了《雅克·富尼埃宗教审判记录簿》这一珍贵史料,以此为基础讲述13、14世纪之交法国南部小山村蒙塔尤三十年的历史,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几百年前该村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以此研究14世纪初南部法国乡村的信仰结构和文化心态,进而展现法国文化的特点。

贾谦谦同学从“空间与历史”、“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四个区块解读全书逻辑,总结提炼出该书是从空间观念出发,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模式、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位同学分享后,杨洪林教授与杨江林博士分别给予点评。

杨洪林教授认为读书方法很重要,第一遍读书时不应该纠结于细节,要进行宏观把握。同时要有“横向时空比较”的视角,学会对同时期的人类学家的研究进行横向对比。关于《蒙塔尤》的内容,他提出要对兰克学派和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学术脉络的梳理。在如何运用和消化档案材料方面,杨老师认为最好的方法的档案和访谈的结合,强调做民族学研究要有历史视角。

同时,杨老师认为《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其讨论的“空间”与民族学领域内的“空间”是不同的。并且他还针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学理脉络的梳理。

杨江林老师关于《蒙塔尤》认为要理解此书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强调从档案开始的关于心态史研究的方法论,并推荐阅读杨洪林教授的《鸡鸣之年:云南小凉山家奴安置的人类学研究》一书。

而针对《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他认为此书在方法论上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在如此长的实践段内要总结出大的规律相对较难。同时,他认为书中提出的“同心圆”理论,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陷入中原中心的陷阱,值得进一步讨论。而此书中关于“边缘与中心”的相关理论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两位老师都勉励在座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性的积累,并学会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有选择性的读书。

文稿/贾谦谦 张丹丹

海报、图片/胡煦晖

审核/黄彩文 杨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