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十三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举行。
本期读书会分享书目为《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无政府主义历史》([美]詹姆斯·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王晓毅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版)及《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英]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杨琪冰、张仙珑,与谈嘉宾分别为高朋教授和杨江林博士。
图为杨琪冰同学分享
读书会第一阶段,由杨琪冰同学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该书的理论运用、研究内容、述评等方面进行展开领读,杨琪冰同学分别总结讲述了书本各个章节的内容,并总结概括全书内容,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他坚定地认为,对于谷地国家而言,在谷地国家的历史书写中,将山地人群或山地社会定义为前文明、前宗教都是错误的,此外,赞米亚之所以形成,事实上,赞米亚是国家作用的结果,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国家建设和国家扩张的结果。最后讲述了看完本书的启发,提出现在是否还存在赞米亚相似的地区或者是现下赞米亚相似的地区我们又如何进行一个研究等问题。
图为张仙珑同学分享
读书会第二阶段,张仙珑同学首先从作者卡尔·波兰尼开始介绍,再对《巨变》的背景、视角、方法、核心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最后简单概括了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巨变》的批判以及当代意义的贡献,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以及个人所疑惑的三个思考题:1.除了波兰尼所采用的社会经济史来理解社会制度结构,那是否还有其它角度理解社会制度结构?2.波兰尼所说的“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嵌含在社会之中”,那嵌入是什么?它在当下是否有新的含义?3.波兰尼的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观点之一:纯粹的自律性市场是一个乌托邦,并不存在的。那纯粹的自律性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会是否也是如此?然后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批评。
图为高朋教授点评指导
与谈人高朋教授为我们提供一个看本书的一个方法,首先从作者著作以及以往的研究思路理论出发,其次关注于无政府主义的研究脉络,最后参考东南亚研究脉络,这样一个整体的思路进行研究,才能系统性读懂了解这本书,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解答,现在与赞米亚相似的区域应如何研究,超越区域国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思路,然后杨江林博士开始进行一个总结,这本书对于民族学是重要的一本著作,批评与赞扬的人数都多,但我们需要将本书放到斯科特的整体思想脉络来解读,比如关注弱势群体、并强调其能动性,以及无政府主义思想等。此外本书所研究的赞米亚区域也是处于国家边界,不同文明的交接地带,从而成为斯科特强调逃离人群的“天堂”,这对理解无政府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本书中斯科特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和田野关怀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图为杨江林博士点评指导
高朋教授针对张仙珑同学的问题作出回应,当1914年世界处在一个战国时期,西方社会出现了结构性命运的转变,波兰尼借助了马克思的传统提出了一个他的传统解释,市场经济的开拓限制其实就是通往奴隶制度一个专制导致的结果。第二个问题,嵌入是啥?波兰尼没给出这个嵌入的定义,因为作者没给出他自己所认为的嵌入定义,脱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也可以自己定义这些概念进行探索。第三个问题,如果按照波兰尼的观点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斯密都不敢这样承认。再者,比较赞同波兰尼主要留下的概念:互惠、再分配、市场,尤其是传统社会研究上实用。杨江林博士认为这本书其实就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通过的发展现状,让我们看到西方的经济模式。并在1914年世界大战的这样处境,围绕政治和经济来探讨、进行个反思,而这过程中,经济与社会之间产生的关系,波兰尼讨论的核心观点。
图为高朋教授和杨江林博士
最后,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启发下,同学们积极讨论、认真学习,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相互学习交流、相互促进。
图为21级博士班同学与老师
文稿||杨琪冰 张仙珑
图片||胡煦晖
审核||黄彩文 杨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