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晚,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十四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顺利举行。
本期读书会分享的书目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7年版,)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刘晨旭和杨金华,2021级民族学全体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
读书会伊始,由领读人进行读书分享。刘晨旭主要从涂尔干其人及时代背景、涂尔干的思想演进及学术贡献、爬梳《社会分工论》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并阐发了关于《社会分工论》的思考。他指出在这本书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分工”的观点,涂尔干的“分工”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不单单从利益出发,而是关注能够将个人维系起来的社会纽带,涂尔干的“分工”具有道德性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视角。涂尔干在本书中阐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还论述了分工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分工的一些反常形式,其核心论断是:劳动分工产生社会团结。随后他就本书需掌握的“社会团结”、“功能”、“集体意识”、“社会分化”、“社会整合”等关键概念和“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等二元关系进行了论述,并由此认为涂尔干的关注点在于社会的道德危机,思考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他所强调的分工造成团结实则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杨金华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著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解读。全书除了导言和结论之外,分为三卷共计十八章。涂尔干在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明确了其研究主题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们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以此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研究次题是对知识理论的反思。第一卷先导问题,描述了宗教现象,给出了有关宗教的定义,谈论了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并提出了研究对象是图腾制度。第二卷和第三卷则是以图腾崇拜这一基本宗教为对象,分别从信仰和仪式两个维度对其展开分析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宗教根源于社会。
紧接着,本期读书会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同学纷纷发表了阅读感想,并就涂尔干的思想理论来源、“分工如何产生团结”、“神圣与世俗”这对宗教社会学的经典范畴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同学们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在浓厚的读书分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第十四期博雅读书会圆满结束。
文稿:刘晨旭 杨金华
图片:胡煦晖
审核:黄彩文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