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博雅读书会(第十六期)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11-18 编辑: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点击:

2022年10月11日19:00-21:30,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十六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会议室举行。

本期读书会的分享书目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埃德蒙.R.利奇(edmund ronald leach)的《缅甸高地政治体系:一个克钦社会结构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领读人为2022级民族学博士生孙越琦)。和美国著名东南亚研究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领读人为2022级民族学博士生高红霞)。与谈嘉宾分别为尹建东教授和贾淑凤博士。

孙越琦同学

领读会伊始,由领读人进行读书分享。领读人之一孙越琦同学分享的书目是埃德蒙·R·利奇的《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孙越琦从作者简介、本书涉及相关理论、内容介绍、作品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汇报。首先她介绍了作者的生平、提倡的理论方法、代表著作,并从成书背景以及与本书相关的理论入手,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她认真分析了《体系》中缅甸克钦人、掸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克钦人在贡萨、贡劳两种政治形式之间产生“钟摆式动态平衡”的原因。最后,孙同学基于对本书的理解和其他相关研究,阐述了作者提出的结构功能论和《体系》的学术意义。

高红霞同学

接着,高红霞同学开始分享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该著研究对象是触及生存线边缘的农民及农民群体所处的社会发展形貌。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社会的剥削性质是怎样的,二是导致社会爆炸形势的因素是什么。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对东南亚的小农群体进行了论述:生存伦理的不同视角诠释;农民生存选择的价值标准;农民道义选择的个案分析;道义的剥削;反叛、幸存和镇压。

全书基于“安全第一”的道义准则,对农民的生存经济与反叛行为进行了文化视阈下的阐释,而没有完全以经济理论解释农民生存现象。正如周怡在《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一书中谈到的:基于“经济剥夺”与“权利剥夺”的贫困结构解释,没能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与贫困并存的现象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路径,此时,文化的贫困解释,就成为分析农民贫困现状的合乎农民生存特性的切入点。

评议人尹建东教授(左)、贾淑凤博士(右)

尹建东教授的评议发人深省。尹教授指出,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于1971年首先系统的提出了贫民的“道德经济学”,斯科特笔下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概念与之不谋而合,边缘地带的农民遇到生存危机,缓解机制与道义相联系,并非经济因素。与波普金认为农民对经济最大化追求的一切行为都是服务其目标不同,在斯科特看来,农民的生存伦理被置于其全部经济生活的首位。东南亚地区以山地为主导地势形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之小型社会的封闭性,生存作为第一要义便更容易被人所理解。

读书会现场

紧接着,本期读书会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同学纷纷发表了阅读感想,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在浓厚的读书分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第十六期博雅读书会圆满结束。

文稿:孙越琦 高红霞

图片:景锋刚

审核:马永红 黄彩文 王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