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博雅读书会(第三期)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1-11-23 编辑: 点击:

2021年11月18日晚,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三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室举行。

本期读书会的分享书目为《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英]格雷戈里·贝特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领读人为2021级的民族学博士生刘晨旭,与谈嘉宾分别为黄建生教授和刘波博士。读书会由刘波博士主持。

刘晨旭同学围绕作者简介、内容概况和自己的学术思考三个层面,以趣味性话题引入《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的分享,依次回顾了该书十六个章节的内容概要,同时也提出了对该书的两点思考:为什么这本书被如此推崇?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贝特森在结构、功能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能对同一事实从结构功能、社会学、精神气质等不同理论视角和维度切入研究,精神可嘉。

同学们就此进行了积极的参与式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紧接着黄建生老师引出几个问题:贝特森与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撰写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马林诺夫斯基会否定贝特森的研究?为什么这本民族志在当时不被主流意识接受,而是在反思人类学学术浪潮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写民族志到底要不要把作者主观的东西加进去,民族志的意义何在?同学们纷纷回应。整场讨论在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老师不断抛出新的问题又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的互动中进行,讨论高潮迭起,学术氛围浓烈。

黄建生老师耐心听取同学们的想法并给出了指导与建议,认为同学们看一本书要把它放到学术发展脉络的长河中去思考,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导入,分别从结构与功能、精神气质、认知理式等层面回应了一开始对同学们的提问,并分析了该书作者的知识背景以及该书所经历的时代背景,认为该书试图从整体性视角研究仪式。

刘波老师在黄建生老师发言的基础上,向同学们分享了三点见解:一是在学科发展史中,学术范式很重要,同时也会面临被挑战的可能,这本书就是很好的印证。二是关于民族志真实性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后续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说服自己,而不是只想着说服别人。三是关于主位和客位的问题,被研究者与研究者其实是互相影响的,痛苦的磨砺需要到田野中体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启发下,同学们对民族学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加浓厚的学术兴趣,所(院)学术氛围也在读书会的举办中愈发浓厚。

图:贾谦谦

文:贾淑凤

审核:黄彩文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