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博雅读书会(第五期)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1-12-17 编辑: 点击:

2021年12月14日晚,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五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举行。

本期读书会的分享书目为《努尔人: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及《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美]保罗·拉比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领读人为2021级的民族学博士生张丹丹、杨琪冰,与谈嘉宾分别为王亚文副教授和丁桂芳副教授。读书会由杨江林博士主持。

读书会第一阶段,由张丹丹同学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研究内容、评述等部分对《努尔人》展开领读,张丹丹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就努尔人对牛的兴趣、生态特征、时间和空间、政治系统、世系群系统、年龄组系统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领读过程中,张丹丹同学对《努尔人》一书提出的核心问题:在一个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的部落中,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进行了讨论。由于《努尔人》一书的写作主题是“政治制度”,作者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其社会结构的影响方面入手,以期对无政府、无国家统治的努尔社会的政治制度有一深刻的理解。埃文思·普里查德得出一个结论,在无政府、无国家社会中,表现为地缘关系的血缘组织即宗族体系发挥着组织社会的功能。

读书会第二阶段,由杨琪冰同学从“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学习分享与讨论等方面就《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进行领读,在领读过程中,杨琪冰就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化是阐释,而且是多重阐释;对“他者”的理解与反思;田野工作,是一个交流的阈限模式的主体间建构的过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为主体;参与观察等角度进行总结,并向与会老师和同学提出讨论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具有完整的“他者”的视角?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考察村落与外界的互动与交流?如何书撰写民族志?等。

与谈人王亚文老师、丁桂芳老师就以上的问题进行评述。王亚文老师提出,在当今社会,扎扎实实地做好民族志撰写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拉比诺写作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丁桂芳老师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为同学们分析了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问题,并提出为什么需要社会组织?“集权”与“非集权”之间有什么关系?君主集中制与现代政治制度有何区别?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同时,与会的王玉琴老师就如何做好田野调查进行了分享,同学们就自己思考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杨江林博士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

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启发下,同学们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图:刘晨旭 胡煦晖

文稿:张丹丹

审核:黄彩文 杨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