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18:30—21:00,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七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举行。

本期读书会分享的书目为《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英]莫里斯•弗里德曼)(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林娜彬)以及《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美]武雅士)(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杨金华),与谈嘉宾分别为杨正军博士和刘波博士。


林娜彬同学分别从书的作者、主要内容、研究结论、目录章节、贡献与批判等几个方面介绍《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此外,她将“汉人宗族组织”与往期读书会分享过的“非洲世系群”进行对比,最后她提出三个思考:1.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与作用?2.如何看待80年代以后,各地宗族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宗族开始走向复兴?3.宗族与城市、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

杨金华同学主要从文章框架、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多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论文集中的八篇论文,分别是莫里斯·弗里德曼的《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戴德安的《鹿港的宗教与仪式》、王世庆的《一个台湾城镇历史中的宗教组织》、约翰·布里姆的《香港的乡庙》、王斯福的《台湾的家庭与公共祭拜》、王崧兴的《台湾的建筑和超自然》、郝瑞的《当鬼成神》以及武雅士的《神、鬼和祖先》。

杨正军老师认为,《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的研究框架主要可分为背景介绍、宗族内部的结构、宗族的社会分层等,对此杨老师指出书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国东南宗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此外,杨老师还关注到汉人社会中宗族组织内部的社会整合作用,并且建议大家多读经典原著。

刘波老师围绕《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中“中国宗教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问题发表观点,他认为在中国东南这个宗族氛围很浓的区域,可能所谓的整体性只是一种区域性的,具体对应到其他区域,是否适用还值得商榷。此外,刘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从云南的田野调查中发掘出对民族学研究有所突破的亮点。
另外,到场参与读书会的王玉琴老师鼓励同学们多关注西南边疆地区汉人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研究,尚可对不同地区的宗族组织加以对比研究。

最后,同学们与老师展开交流与讨论,并由刘波老师进行总结。第七期“博雅读书会”圆满结束。
文稿:林娜彬
图片:胡煦晖
审核:黄彩文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