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胡鸿教授为所(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2022年4月12日(星期二)下午14:30-16:30,首届“普隐人文学术奖”、首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获得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青年学者胡鸿教授,在线上为我院历史系师生做了题为《族群分类的史相与史实——以< 宋书>对“蛮”的分类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胡鸿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讲座由历史系颜克成老师主持。
胡鸿教授通过《宋书》对蛮的分类记录,以及其他史料辅助,以东到安徽,西到重庆,南到湖南,北到河南这一片区域上的“廪君蛮(巴郡南郡蛮)(豫州蛮)”、“盘瓠蛮(武陵长沙蛮)(荆雍州蛮)”的发展变迁为例,讲述了族群分类的史相与史实。他说:“史相并不是完全不指向史实,而是给史实加了一层滤镜,我们也许可以从中间发现这样一层情境,这个情境本身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他认为,史书中直接记载的一些事情带有一定虚饰和扭曲,这种加工和扭曲本身就代表了当时的某种社会情境。
讲座中,他通过具体的文献史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廪君蛮”与“盘瓠蛮”在《后汉书》与《宋书》中,从南北并立到东西二分的原因。他提到“迁徙论”,并通过雷翔、鲁西奇、罗新等学者的观点及自己的研究结果对“迁徙论”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将诸蛮划分到两大族系是史书编纂中加以分类的结果”(鲁西奇《释蛮》),并不是族群本身就如此划分,阐释了史书的记载具有“选择性”。
胡鸿教授列出了《宋书·蛮传》的史料批评,分区域编年整理刘宋蛮事,提出了《宋书》蛮分类成立原理猜想,讲述了“蛮人”对祖源的“接受”,在阐述过程中,他通过历史上部族的迁徙来梳理政权的更迭管理,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外部观察者对于起源与结果的不合,容易使用迁徙的观点进行解释,这种思维方法不太严谨。应当在这样的反思下,探讨《后汉书》及《宋书》中的蛮族分类究竟是史实还是史相,研究其史料性质。
本次讲座引发了众师生关于族群分类的史相与史实的思考,胡鸿教授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研究视角使大家受益匪浅。
(2021级历史地理学杨兰兰、研究生会学术部蔡顺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