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19:00—21:30,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雅读书会”(第八期)在民族博物馆B201举行。
本期读书会分享的书目为《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英]玛丽•道格拉斯)(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贾淑凤)以及《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美]施坚雅)(领读人为2021级民族学博士生邓思韵),与谈嘉宾分别为李建明博士、杨江林博士和张晗博士。
贾淑凤同学分别从作者简介、内容梗概、内容解读、总结与反思分享《洁净与危险》。“玛丽·道格拉斯在本书中并没有采用‘洁净与肮脏’或者‘安全与危险’这些常见的二元对立的概念, 而是用‘洁净与危险’来揭示该书将卫生观中的‘洁净与肮脏’与世界观中的‘安全与危险’相结合, 暗示着与洁净相对的肮脏意味着危险, 而这种危险其实是源自肮脏对于秩序的挑战, 即肮脏意味着失序 。”
贾淑凤同学通过自己的田野点给出的思考题:1.所谓“污秽”或“肮脏”,是“物失其所”,是危险或者不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一个民族或地域的“鬼”?2.关于女性的禁忌,彰显的仅仅是男权社会的特权与观念?3.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禁忌约束形式的变化和范围的缩小?4.如何将碎片化、零散化的禁忌现象整合到文化中分类体系的整体结构?
首先,邓思韵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作者生平以及本书写作的背景。其次,介绍了本书内容为: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主要是对晚清、民国期间中国农村市场(社区)的规模、构成以及发展变迁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奠定了施坚雅模式的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建国后,国家对市场体系进行较大干预后的研究。本书重点论述了本世纪初至60年代的中国农村集市、乡镇和中心城市三级市场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过程;并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状况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一些市场理论的原理,以及对建国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变迁的反思?
邓思韵同学还给我们推荐了拓展阅读的书籍: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葛希芝《中国的二重生产方式》、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等。
李建明老师认为,道格拉斯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人物:继承了普理查德、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知识系统,然后分享了《原始分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图腾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野性的思维》等书目中对于分类观念与对禁忌观念的理解。比如:女性禁忌,“产翁制”,不一定是一个洁净与不洁的问题,可能是夺权或者社会结构转变的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在研究西南民族中,鬼不一定有正义或者邪恶的认知,不一定与神圣相对。
关于《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首先是研究方法上样本选定的普适性问题,施坚雅从区域研究角度研究中国基础乡村社会。通常研究乡村社会的时候,华南学派研究的单姓村,市场往往在熟人社会的边界产生。早期的社会交易是默契交易形式,复姓宗族的宗祠不一定在村子里,严格来说应该把施坚雅的市场视为一个复合型的市场。
张晗老师认为,洁净与危险,秩序与位置,“如果有洁净,就会有危险的行为,如果有不洁,这个社会有与之对应的完美的化身”,非常强烈的二元对立色彩。宗教与信仰会让人心生敬畏,马文哈里斯对于不吃猪肉的解释,是文化唯物主义的解释。目前对宗教、象征方面的批判很多,特别是关于女性不洁的理解也有争议。关于《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是为了跨越村落的阻隔而产生的,但是在很多例子中反而是市场造成了村落的阻隔。还有为了满足实践宗教而形成的市场。
王玉琴老师认为,关于《洁净与危险》,关于女人的禁忌,还可以从内外有别(王明珂)理解。文化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的发展下在不断变迁。关于《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平原地区的汉人社区,与西南山区情况大有不同。
杨江林老师主持并总结:要了解分类体系,要回到每个具体的不同的文化环境。这是两本经典著作,首先让我们看到早期人类学家的思考,其次是材料的寻找与运用,再次是置于学术脉络中去看。同学们与老师展开热烈的交流与讨论,第八期“博雅读书会”圆满结束。
文稿||张仙珑
图片||胡煦晖
审核|| 黄彩文 杨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