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2020年6月23日(星期二)下午14:00-16:00,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明应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邀请,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做了题为《从居民到社员:城市人民公社社员的身份认同——以天津城市人民公社为例》的学术报告。
讲座由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所长(常务副院长)郭飞平教授主持。
郭飞平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王先明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学术成就,并代表学院表达对王先明教授的热烈欢迎。接着王先明教授向大家做了题为“从居民到社员:城市人民公社社员的身份认同——以天津城市人民公社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城市公社的兴建、城市公社成员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冲突及制度根源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王先明教授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话作为报告开始的导言,然后以天津为例讲述了人民公社建设的背景和开端,进而详细的论述了人民公社在农村和城市的建设成果,用数据展现了城市公社的兴建速度,1960年4月间,天津市实现了城市基层人民公社化。同时,王教授也指出了人民公社的弊端:人民公社走得太快了,带来了许多副作用。并且以此为核心,进行了更加深入地论述。
其次,王先明教授介绍了不同身份标识的城市居民,逐渐转变为公社社员的过程,以及引起的人们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进而指出社员身份的转化并不仅仅是社会属性的变化,社会身份获得的背后其实还有利益或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支持和保障,一是公社托幼园的制度保障,二是公社举办的业余文化教育体系,三是女性社员特殊的权益保障。
再次,王先明教授对社员身份认同的冲突与紧张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用到了许多的数据和例子,从不同所有制下公社社员的身份关系、同一所有制下公社成员中的不同身份关系、阶级烙印与社员身份的冲突入手介绍,内容详细,分析透彻。
最后,王先明教授主要围绕身份冲突与紧张的制度根源展开。这种身份认同的紧张和冲突并非某项“政策”调节所能消除,它根源于与生俱来的所有制结构和体制结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民公社曾“诗情般”地兴起,但却“悲情般”地终结。
王教授的讲座使大家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人民公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激发了师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热情。讲座最后,参与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踊跃讨论和发言,王教授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通过本次讲座,全体师生对“从居民到社员:城市人民公社社员的身份认同——以天津城市人民公社为例”的相关学术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今后相关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编辑:赵峰 初审:张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