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云南省社科院徐何珊研究员为所(院)师生做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5-06-30 编辑:党政办 点击:

2025年6月30日,云南省社科院徐何珊研究员应邀到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作题为“以影像作为方法——影像民族志的知识生产与视觉实践”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为2025年“民族学·历史学前沿讲座”第三讲,同时为所(院)“跨境·互鉴:南亚-东南亚民族志研习营”2025年活动的行前培训系列讲座最后一讲。讲座由欧阳洁研究员主持,独立纪录片导演崔子秋、商业纪录片导演刘绍伟与谈。

讲座现场。   摄影/张艺凡

徐何珊研究员从视觉认知的学理基础切入,指出人类约70%的知识获取依赖于视觉通道,大脑约40%的功能区域参与视觉信息处理。她首先以经典画作《清明上河图》及当代短视频、纪录片等影像传播现象为例,阐释了影像民族志兼具记录工具与理论支撑的双重属性。其次,从“19世纪末至1940年代的萌芽探索期”“1950至1970年代的科学艺术并重期”“1980年代至今的理论革新与多元实践期”三大历史时期系统梳理了影像民族志的发展历程。并借用案例带领大家解读了影像民族志的特征与优势,深入剖析了影像民族志具象化的真实感传达、隐喻与象征的视觉表达、多义性叙事潜能以及跨文化传播的低门槛特性。徐何珊研究员尤其强调影响民族志的实践应用与价值。列举了基诺族民歌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乡村垃圾治理影像记录推动着社区环境行动,以及影像民族志在人类学讨论、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面向的拓展应用。同时,她也客观分析了当前影像民族志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在AI辅助剪辑、大众影像平台普及等技术与社会背景下,影像民族志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与谈人刘绍伟导演分享创作经历。    摄影/张艺凡

讲座交流研讨环节气氛活跃。商业纪录片导演刘绍伟结合行业经验,探讨了商业纪录片制作中对效率与观众体验的考量;独立纪录片导演崔子秋则以其作品《羌塘空响》为例,分享了独立纪录片的作者性表达及其商业衍生路径。现场师生围绕影像民族志的入门研习方法、代表性作品观看渠道、学术研究中的影像伦理规范等议题踊跃提问,徐何珊研究员及两位嘉宾导演均给予了细致解答。专题讲座结束之后,现场分别展映了三位导演的作品,师生得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不同类型纪录片的区别,积极就创作中的细节问题和几位导演进行了深入交流。

展映会现场。   摄影/张艺凡

本次讲座深化了所(院)师生对影像民族志作为重要研究方法论的理解,明晰了参与式影像的价值与实践方向。与会学生表示,后续将通过系统阅读相关理论著作、积极参与影像拍摄实践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该领域的认知与技能掌握。


  




文:研习营/图:张艺凡   初审:张艺凡   复审:丁桂芳   终审:郎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