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能源动力专业)专业型硕士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 学科简介
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类别的招生方向为电气工程领域(领域代码:085801)。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点于2014年获批并于2018年通过了教育部评估,是云南民族大学第一个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电气工程学科、平台、师资、 校企融合等方面的建设,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信息化方向、电力系统无人化监测3个研究方向。
二 培养方向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及优化理论及实践,电力系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铁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二)电力信息化方向
依托学院在信息技术与应用方面已形成的优势,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能源动力领域的应用。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监测与控制的应用。无线传感器技术在电力网中的应用。工矿及电力企业在市场分析、运营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三)电力系统无人化监测方向
针对高原山地复杂地形条件下广域输电线路巡检工作量大、高压危险环境人员巡检困难的问题,开展电力系统无人化监测技术研究,实现电力系统监测信息化、智能化与无人化,有效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人力成本。
三 培养目标
培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恪守学术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
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东南亚地区,服务于中、小型电力企业及各类工业企业,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及相关材料与设备生产领域,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承担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检测、控制、运营和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工作,能根据高海拔地区高低压电器的特殊技术要求及运行特性进行工矿企业供配电系统设计,或能对工业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
四 学制和学习年限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5年;提前毕业条件、办理流程按《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执行。
五 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
可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全面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应来自行业内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统称企业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企业实践,并为所指导的研究生创造条件进行学位论文所需的实践活动。
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一学年修习完毕,学位论文撰写工作不少于1 年。
六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必修学位课(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类。本专业研究生应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3学分,其中,必修学位课17学分为必修;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得低于8 学分。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8学分)、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具体课程安排详见下表:
课程模块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验学时 | 实践学时 | 开课学期 | 是否必修 |
集中 | 分散 |
公共学位课 | 0203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 | 1 | 18 | 18 |
|
|
| 2 | 否 |
0203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 | 1 | 18 | 18 |
|
|
| 2 | 否 |
0203079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 2 | 32 | 32 |
|
|
| 2 | 是 |
0203098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研) | 1 | 18 | 18 |
|
|
| 2 | 否 |
1003067 | 综合英语(研) | 2 | 32 | 32 |
|
|
| 1 | 是 |
1403034 | 工程伦理(研) | 2 | 36 | 36 |
|
|
| 1 | 是 |
要求学分: 6 |
公共选修课 | 要求学分: 无 |
专业学位课 | 1403014 | 电网络分析与综合(研) | 3 | 54 | 54 |
|
|
| 1 | 是 |
1403069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研) | 1 | 18 | 18 |
|
|
| 2 | 是 |
1403070 | 最优化计算方法(研) | 3 | 54 | 54 |
|
|
| 2 | 是 |
1403071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 | 3 | 54 | 54 |
|
|
| 1 | 是 |
要求学分: 10 |
专业选修课 | 1403012 |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研)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30 | 专业英语(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31 | 应用随机过程与概率模型(研)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36 | 矩阵分析与运用(研)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41 | 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技术(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42 | 现代电力系统仿真实验(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43 |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52 |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53 | 无线网络通信(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54 | 电力市场及其运营(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55 | 现代电力系统与信息化导论(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57 | 智能表计(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59 | 变频器技术与节能改造(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60 | 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68 | 机器学习(研)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72 | 信息物理系统及工控网(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80 |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81 | 智能技术与输配电网自动化(研) | 2 | 36 | 36 |
|
|
| 2 | 否 |
1403086 | 泛函分析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87 | 计算方法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88 | 数字信息处理 | 2 | 36 | 36 |
|
|
| 1 | 否 |
1403098 | 现代控制理论(研) | 2 | 36 | 36 |
|
|
| 1 | 否 |
要求学分: 8 |
必修环节 | 1403021 | 专业实践-电气工程(研) | 8 | 108 | 108 |
|
|
| 5 | 是 |
要求学分: 8 |
要求学分: 33 |
备注:
七 学分分布表
平台 | 课程模块 | 修读性质 | 修读学分 | 占总学分(%) |
公共学位课 |
| 选修 | 6 | 18.18% |
公共选修课 |
| 选修 | 0 | 0.00% |
专业学位课 |
| 必修 | 10 | 30.30% |
专业选修课 |
| 选修 | 8 | 24.24% |
必修环节 |
| 必修 | 8 | 24.24% |
合计 |
|
| 33 | 100% |
八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一)文献阅读、实践活动、学术活动
在论文选题阶段要求硕士生研读相关专业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占比20%以上。文献综述应归纳整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综述,为论文选题提供支持和论证。
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不低于2次各类学术讲座,学位论文答辩前须提交心得体会,内容可为综述性或专题性。
专业实践是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实践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决定。具有2年及以上电气行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电气行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
企业实践可在已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也可以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在其他企业进行。
研究生须在入校一个月内确定校内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可安排在第1、2、3、4、5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报告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校生产。总结报告经导师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专业实践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等次,经学院审核后存档。
(二)中期考核
硕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情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在第4或5学期中进行。
(三)科研成果
研究生培养期获得的科研成果应满足如下1~3条件之一:
1.研究生本人以第一作者, 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本学科领域的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SCI/EI期刊论文 1 篇;
2.研究生本人以第一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发明人、本人为第二发明人,获得正式授权专利 1 项;
3.研究生本人以第一作者, 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本学科领域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 2篇。
九 学位论文
按照《云南民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评阅及答辩管理办法》《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完成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制造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电气工程领域新装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或新软件的研发。
(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制造先进技术。
(4)电气工程领域应用基础性研究和预研专题。
(5)一个较为完整的电气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工程设计与实施。
(7)制造技术标准或规范制定。
(8)与制造相关工程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调研。
(9)其他与电气工程相关的课题。
2.学位论文要求
选题经开题答辩和研究生院审查批准通过后即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研究撰写培养阶段。学位论文研究撰写培养阶段要求不少于一年,可以和专业实践同时进行。研究生应于第4或第5学期内提交论文中期报告,汇报论文进展。
学位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软科学论文,如工程或项目管理论文等。
产品研发:是指来源于电气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了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设计:是指综合运用电气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论文内容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及必要的附件。附件可以是工程图纸、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达。
应用研究:是指直接来源于电气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电气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型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和检验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指电气工程领域一次性大型复杂工程任务的管理,研究的问题可以涉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者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工程管理是指以电气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的管理,可以研究工程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工程各方面的技术管理问题。要求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对研究结果进行案例分析,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或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理论方法综述、解决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或有效性分析及总结等部分。
3.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撰写完成后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至少2位来自校外的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副高级及以上专家评阅。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研究生除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之外,还应达到前述科研成果条件。正式答辩之前,应由研究生本人的导师负责安排并实施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须由5或7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或硕士生导师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应包含相关企业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具体要求按照《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评阅及答辩管理办法》执行。
十 毕业和学位授予
毕业和学位授予按《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云南民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 教材和参考文献
序号 | 作者 | 名称 | 出版社及年代 | 阅读程度(必读/选读) | 备注 |
1 | 吴恩达(黄海广编) | 斯坦福大学2014机器学习教程 | 未公开出版/2019 | 必读 |
|
2 | 李航 | 统计学习方法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 选读 |
|
3 | Rasheed RA | Challenges in the online component of blended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 Computers & Education/2020 | 选读 |
|
4 | Cardenas-Robledo LA | Ubiquitous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 Telematics and Infonnatics/2020 | 选读 |
|
5 | Jr C D M | The power of an idea: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s of 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2016 | 选读 |
|
6 | Mervis J | SCIENCE POLICY NSF director unveils big ideas | Science/2016 | 选读 |
|
7 | 何克抗 | 大数据面面观 | 电化教育研究/2014 | 选读 |
|
8 | 谢朝阳 | 大数据规划、实施、运维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 选读 |
|
9 | 王士政 | 《电力系统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第二版) |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年 | 必读 |
|
10 | 吴文传、张伯明、孙宏明 |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 选读 |
|
11 | 柏瑞、倪明、陈谦、丁涛译 | 《电力系统发电、运行和控制(第三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 选读 |
|
12 | 张学工 | 模式识别(第三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
13 | Sergios Theodoridis | 模式识别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选读 |
|
14 | 梁福军 | 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4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
15 | 凌晓峰,杨强 |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
16 | 李正风 | 工程伦理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 必读 |
|
17 | 张伯明、陈寿孙、严正 |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 必读 |
|
18 | 雷欧纳德 L.格雷斯比 编,李宏仲,周波,越晓莉,张志芹译 | 电力系统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 选读 |
|
19 | 夏道止,杜正春 主编 |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版) |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年 | 选读 |
|
20 | J. DUNCAN GLOVER,MULUKUTLA S. SARMA,THOMAS J. OVERBYE | POWER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FIFTH EDITION) | Cengage Learning 2008 | 选读 |
|
21 | 王晶、翁国庆、张有兵邓 | 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 | 选读 |
|
22 | 王振力 | 工业控制网络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2 |
|
|
23 | 刘泽祥,李媛 | 现场总线技术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
|
|
24 | W.Richard Stevens | TCP/IP详解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25 | 李正风 | 工程伦理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 必读 |
|
26 | 程德福、林君 | 《智能仪器》(第3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 必读 |
|
27 | Andries P.Engelbrecht |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 Introduction | John Wiley & Sons Ltd.2017 | 必读 |
|
28 | Stephen J. Chapman | Electronic Machinery Fundamentals | McGraw Hill, 2011 | 选读 |
|
29
| R. Prasad | Analog and Digital Electronic Circuits: Fundamentals,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 Springer,2021 | 选读 |
|
30 | Katsuhiko Ogata |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Fifth Edition | Prentice Hall,2010 | 选读 |
|
十二 其他
另附课程教学大纲,详见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