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正文

招生就业

2024年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宣传简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7

一、学院简介

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是云南民族大学20多个公办学院之一,办学地点位于云南民族大学呈贡雨花校区。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是云南民族大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而创立的标志性品牌学院。201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同意增设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之一;2016年12月,受外交部支持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建设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成立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经过多年发展,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已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等多个重点机构建设成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对外合作开放的重要平台,在全国及澜湄流域国家中享有良好声誉和特色优势。

学院以打造澜湄区域职业教育标杆为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和培训湄公河五国产业技术工人为核心,以推进澜湄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1+6+6+6+N”办学机制为途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的办学方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具有澜湄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学院初步构建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具有本科、研究生、非学历培训等多个办学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基地、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学院先后成为云南省专升本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单位、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二级学院建设单位。

专业建设:学院设有人文与旅游系、经济与信息系和设计艺术系;有职业技术教育学和旅游管理2个硕士点,有旅游管理、经济与金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及服装与服饰设计等7个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专业,其中,工艺美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视觉传达设计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在部分专业采用“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艺术类专业采用“民族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协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与泰国玛希隆大学、清迈大学、老挝国立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缅甸仰光大学和越南河内大学等建有多层次的友好交流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教授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硕士83人。教育部高职教育评估和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专家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任课教师师资库储备有实践经验丰富师资300余人。学院聚焦教学科研高端智库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水平,教学科研成功丰硕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26门;科研立项118项,其中获得国家级9项,省部级47项,校级46项;出版著作106部等。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600余人。学院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注重内涵、特色和创新发展,秉承“知识+能力+素养”三维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竞争渠道,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累计培养了近1000余名“专业+非通用语”人才,送出387名学生前往湄公河国家高校进行为其5-6个月语言和文化学习,有近30名毕业生在湄公河国家高校中继续深造或进入当地中资企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各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先后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德国国际红点设计大赛、英国pentawards全球包装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秘书技能大赛等,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大奖共400余项。

学院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条件达到全省较高水平,建有67间校内实训(验)室、工作室,实训设备价值达2700余万元;与政府、企业合作,建有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5年来,学院获得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及学校配套经费2500多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室建设,成体系地建成一批实训室,社会服务成效明显。

 

二、2024年学院招生专业介绍

 

旅游管理专业

(四年制应用本科,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一门外语,具备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适应现代旅游业及社会发展需要,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外事外贸、其他工商企业与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管理、经营、开发、规划、咨询、科研、教学、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政策与法规、酒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高等数学E、管理学原理等。

办学特色与建设成效:本专业拥有本科、留学生、硕士等办学多层次,采取“专业+公共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两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非通用语言后,于第五学期到非通用语言对象国相关高校留学一学期。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富于团结协作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8人,1名教师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名教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或文化和旅游部专家, 4名教师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面试考官,“双师型”兼职教师20余人。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教研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10部,获科研教研奖励5项。建有校内专业实训室5间、校内共享综合实训室46间,设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云南民族大学共建科研平台“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基地”、“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与云南世博国旅有限公司等旅游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7家。专业积极推行“以赛带练、以赛带训、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打牢理论基础,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获各类竞赛国家级奖78项,以国家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为“双证书”获取率保持在90%以上,学生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读研升学率远超云南省平均水平。

就业面向:近三年,专业年终就业率均达96%以上,升学就业率达10.29%,出国就业率达10.12%。专业就业主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在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考研升学、出国留学深造及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就业等。近三年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5.4%。

就业面向:近三年,专业年终就业率均达96%以上,升学就业率达10.29%,出国就业率达10.12%。专业就业主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在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考研升学、出国留学深造及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就业等。近三年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5.4%。

 

图1:校外课程实训

 

经济与金融专业

(四年制应用本科,招收理工类考生)

培养目标:立足“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培养具有经济学和金融学复合知识背景,掌握与思想政治相融合的经济与金融基本理论,具备数据处理、投融资分析和金融产品设计能力,可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金融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经济金融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财务报表分析、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金融科技概论、高等数学等。

办学特色与建设成效:专业学科优势明显,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获C等级;中国软科大学本科专业排位排名第17位,评为B级。构建了“1+X”、“以赛促学”、“专业+公共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非通用语言后,于第五学期到非通用语言对象国相关高校留学一学期。专业与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多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交叉融合,为推进新文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与现有的金融学硕士点形成互补,弥补了金融学的本科专业点空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澜湄合作”机制,面向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澜湄国家招收留学生。拥有专业理论扎实、业务熟练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有专任教师1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53%,具有经济与金融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68%。专业教师出版专著3本,教材4本,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38项,在SCI、SSCI和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教师参加省级教学竞赛获奖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获奖3项。建有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4间、与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生命人寿保险等公司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家。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3项、行业竞赛奖2项,校级奖20多项。近3年大学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40.4%。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就业综合指标排名学校前20%,近60%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为主)和在柬埔寨中央银行工作,有多名毕业生升入国内“双一流”大学和出国就读研究生。

就业面向: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就业主要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相关岗位工作;考研升学、出国留学深造及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就业等。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就业综合指标排名学校前20%,近60%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为主)、部分东南亚国家银行工作,以及升入国内“双一流”大学和出国就读研究生。

 

图2:学院办公楼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四年制应用本科,招收理工类考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云南、面向澜湄区域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良好的数理基础,具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选修课按照大数据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进行设置。

办学特色与建设成效:是云南省第一批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云南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省级重点专业和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二级学院建设单位和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支撑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案例+项目+顶岗”、“专业+公共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非通用语言后,于第五学期到非通用语言对象国相关高校留学一学期。拥有高素质专兼结合职师资队伍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工程师)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5.7%。专业实习实训条件优越,有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综合实践、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应用、区块链等校内专业实训室;同时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信智原云南分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数字技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中有3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5项,超过50人次获得电子商务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就业面向: 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6%以上,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也可以考研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

 

图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训室与实训基地

 

工艺美术专业

(四年制应用本科,招收美术与设计类考生)

培养目标: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澜沧江-湄公河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战略,工艺美术专业立足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办学宗旨,秉承“民族特色艺术教育为核心”办学出发点,深耕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精准定位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发挥地缘优势,多维度塑造人才设计思维能力、策划创意能力和运用传播能力。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工艺美术领域从事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或文化创新产品设计与制作工作,符合行业需求,能够服务工艺美术行业和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云南民族图案、民族元素创意、金属工艺基础、珐琅工艺、首饰设计、纤维艺术设计、扎染工艺、民族布饰工艺等专业核心课程。

办学特色与建设成效:立足学校“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办学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以“民族民间工艺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教共融”办学方针,体现“专业+民族文化传承”特色办学思路,实施“专业+公共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非通用语后,于第五学期到非通用语言对象国相关高校留学一学期。2013年,工艺美术专业为学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支撑专业;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获批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7年,获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2019年,获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中国校友会根据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进行排名,工艺美术专业排名居全国第二,5星级,仅次于清华大学,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云南民族大学工艺美术专业被评价为B+等次,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排名第6。2018-2022年云南省连续五年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获C等次,为云南省设计类专业排名第一。

拥有一支“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一线企业导师”专兼结合、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4人,硕(博)士学历14人,高级职称占50%,硕博士学历占87.5%。专业负责人林乐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设计贡献成就奖得主;另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兼职教师10余人(包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与传承人7人)。师资团队中云南省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现代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人。拥有良好实践教学条件,拥有14间校内专业实训室,建有大师工作室4间,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12家。专业核心课程《民族元素创意》获学校课程评价B等级、获省级一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外,5门专业课程获校级一流课程。师资团队3年内获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国家艺术基金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2项 、国家民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 、云南省社会科学各类项目4项 、云南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 、云南省民委文化精品项目2项等。出版著作8部 、发表论文30余篇。专业坚持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学院奖”大赛、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50余项。

就业面向: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8%以上。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美工、宣传等工作;自主创业;到设计院校担任相关专业教师;考研升学或出国留学深造。

 

图片4:工艺美术专业实训工作室

 

图片5:工艺美术专业实训工作室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四年制应用本科,招收美术与设计类考生)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立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办学定位,以“立足边疆、铸牢民心、服务澜湄”为办学理念。秉承“民族特色艺术教育为核心”办学出发点,深耕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以“专业+非通用语”精准定位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发掘地缘资源优势,多维度塑造人才的设计思维能力、策划创意能力和运用传播能力。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边疆地区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元素创意、包装设计、品牌形象系统设计、民族图案、字体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数字营销传播、基础摄影、图形语言、设计概论、构成基础、二维数字工具、云南民族文化概论等。

办学特色与建设成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施“专业+公共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两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非通用语言后,于第五学期到非通用语言对象国相关高校留学一学期。精准定位人才市场需求,将专业划分为品牌与文创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建有一支“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一线企业导师”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讲师和助教10人,师资团队高级职称占41%,硕(博)士学历占90%;师资学缘由清华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院校组成,另有高水平兼职教师10人,均为业内精英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团队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德国红点奖、pentawards全球包装设计大赛金奖、A'DESIGN AWARD(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主办)铜奖,美国缪斯设计铂金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41项。教师团队拥有“教学名师”、“红河红云优秀园丁奖”、“伍达观优秀教师先进奖”、“十大优秀本科生导师”、“兴滇英才”等荣誉称号。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颇丰,曾获得德国红点奖、英国Pentawards全球包装设计大赛金奖、意大利A'DESIGN AWARD 铜奖,美国缪斯设计铂金奖、法国双面神设计大奖等国际级奖项多项,在省内高校领先,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奖290余项,孵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项、省级3项,校级19项;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30余项设计先后被本土企业采用,推向市场,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民大视传”的招牌效应逐渐显现。

专业建设有包装设计工作室、红色文创设计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AIGC工作室、品牌设计工作室等实训工作室15间;建有创意交流中心、学习空间等辅助空间。总占地面积920平米,配备有数位绘画屏、专业图形工作站、包装模切机、丝网印刷等设备,总投入超千万元。另外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余家,企业校内工作站1处,行业实训特聘企业行业专家8人。

就业面向:专业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8%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90%,就业单位对历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满意”级别占90.3%,毕业生好评率位居全省前三。专业精准定位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具有较好兼容性和就业适应性,就业前景广阔。就业主要面向文化传播机构、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及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广告传媒公司,包装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商业插画设计、交互界面印刷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公司从事视觉设计、品牌营销和管理等工作;到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教育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自主创业、考研升学和出国留学深造等。

 

图片6: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工作室

 

图片7: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投入使用作品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四年制应用本科,招收美术与设计类考生)

培养目标:将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服饰为特色,立足云南,服务民族地区,辐射东南亚为目标。培养对服饰具有创新设计能力,良好制作能力,了解营销管理,懂传承民族服饰价值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云南民族图案、东南亚文化与艺术、民族服饰概论、民族元素创意、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材料与创意设计、服饰手工艺传承创新、服装设计基础、服饰品设计与制作、服装结构与工艺、立体裁剪、服装陈列与营销、民族服饰创新设计等。

办学特色与成效:专业建设特色:一是多元融合与多维发展,以一流专业为带动,多方合作,营造建设多样性;二是特色项目带动教学改革与科研,走民特色之路、依托澜湄平台机遇;三是比赛+展演助推传播交流,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多方交流与合作,四是实施“专业+公共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两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非通用语言后,于第五学期到非通用语言对象国相关高校留学一学期。建有一支懂技术、重实践、有理论的双师型高层次教师队伍,:现专任教师4名,长期外聘教师4名。有博士高学历教学师资,高职称、高技术教师授课比高。多形式引入行业导师、优秀手工艺者开展教学,着力打造高校教师与行业技师双型教学,同时跨专业师资共享,互助发展。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成果显著,获教学科研项目10项,出版著作、教材3部,获云南省首届女职工创客大赛一等奖、未来设计师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建有民族特色校本专业实训室7间,占地约320m²,设备总价值约200万,同时建有校内外“1+1双师型”产教研民族传承工作站4个。积极共享本土民族资源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单位5家,同时教学与行业技能认证互通,考取如:中级服装制版师、钩织师等。专业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八届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学实践,参展并服务文化项目5次,如云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舞剧《梦想花开》的舞台民族服饰设计。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省级以上获奖20余项,其中,获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民族服饰创意工坊省级一等奖、第六届“唯金杯”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现场最佳人气奖、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和三等奖、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作品三等奖、中国好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等。获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云南特有服饰材料—火草布的创新设计运用》、《融合云南刺绣和壮族亮布的创新服饰开发》和《傣族织锦创新设计》等3项。

就业面向:以“早准备、重实习、多方向”为准则,通过导师精准帮扶,班主任责任制,专业负责人就业监控等手段,并集合多方资源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和考研升学指导,专业主要就业面向服装服饰公司或企业,开展设计、制作、调研等相关工作;国内外服装品牌销售与管理工作;人物形象设计和拍摄工作;艺术教育教学;包括开创以服装服饰为依托的自主创业等。近三年专业初次就业率达80%以上、年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有考入天津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升学读研。

 

图8: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制作服饰作品

 

图9: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制作服饰作品

 

土木工程专业

(四年制本科 招收理工类考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体魄;具有较深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强烈的工程责任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创造意识,能安心于基层工作的土木工程领域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把握行业发展需求与动态,从事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投资开发等工作,能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负杂的工程问题,在企业的专业工程技术领域成为技术骨干。多数学生能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扎根云南工作,少数学生利用小语种优势具有一定区域国际视野,参与南亚、东南亚区域的土木工程建设。可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框架如图11)。

培养定位: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应用型土木工程师人才。

培养模式:一个工程中心+三个培养点+N项技能实操。

培养方法:把项目搬到课堂,工程全生命周期实战训练。

培养特色:“土木+非通用语”

 图10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框架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结构模型设计实战训练、工程项目经济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配式建筑技术等。

就业、升学情况:本专业连续多年签约率位居全校专业前列。年终就业率92.10%(2023年87.04%、2022年93.62%、2021年95.65%)。初次就业率接近90%,就业质量较高,签约中国水利水电、中铁、中建、云南建投等大型国企(央企)达70%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6%左右;考研升学率逐年增,高氛围逐渐浓厚,近两年平均升学率为9.81%(2023年11.11%、2022年8.51%)。90%学生从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工作与专业吻合度较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回访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基础、吃苦精神、职业素养方面提出充分肯定。

 

图11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设计作品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871—65913188

传真:0871—65910093

邮箱:392416706@qq.com

联系人及电话:罗秀英 13888546655

学院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云南民族大学呈贡雨花校区厚谊楼304室

邮政编码:650504

学院网址:http://ynat.ynni.edu.cn

学院微信号(二维码图片):


Copyright @ 201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8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