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澜湄荐读 -> 正文

首页

【学习借鉴】“双高计划”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新内涵研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09-17

  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界定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全新地位。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双高计划”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双高计划”赋予了技术技能人才新的内涵,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高职教育也应有与之相匹配的全新内涵属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新内涵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比本科教育低一个层次的专科教育和比中等职业教育高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处在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夹心层,存在定位模糊、认识不清,培养的人才理论和技能水平皆不够,无法适应产业需求。作为独立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是核心,高等是界定范畴。应该在职业教育的独立类型中,基于职业的角度界定“高等”属性。“高等”不在于所学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职业性”水平的高低。

 (一)“高等”内涵中的先行属性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相比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处于先行者的位置,尤其是承担“双高计划” 建设任务的56所高职院校,要“舞好龙头、勇立潮头”,以机制创新为支撑,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平台的建设要与产业、行业、企业进行联动,预测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企业需求,能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可以中小微企业为突破口,发挥高职院校科学研究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推动产品升级,进行技术技能积累,形成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成果。高职院校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职业教育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真正发挥高职学校的“先进”属性,行进在产业链的前端,从为企业服务到引领企业发展转型。

 (二)“高等”内涵中的复杂属性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性是核心特征,人才培养应立足于“职业发展”,学生学习过程应沿着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推进。相比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具复杂性,具体表现为职业中工作任务的复杂度和精准度。高职教育需要转变传统观念,不再用学生所学知识水平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相比中职学生,要求高职学生可以处理更复杂、更困难的职业问题。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国内快递业务属于较为简单、容易规划的工作任务,而同一领域中的国际快递业务则属于复杂度更高的工作任务,需要国际地理、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更多专业知识的交叉才能将工作任务完成。随着工作任务的复杂度不断推进,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可合理分配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阶段来完成。

 (三)“高等”内涵中的理论属性

  根据职业带理论(H.W.French,1981,实践要素列于左侧,理论要素列于右侧,位于最左侧的技能型人才只需具备简单手工操作技能就可完成工作,无需理论知识的支撑。随着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所需人才的层次逐渐向右移动,即实践技能占比逐渐下降,理论知识的支撑要求逐渐提升。随着技术迭代、产业升级,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会在职业带架构中发生前移,大量简单劳动被人工智能替代,在职业带框架中位于右侧的人才需求明显提升,说明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对理论素养的要求大幅度提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一贯重视实践操作的学习,不追求对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是以够用为标准,将分布在工作任务中的理论进行模块化学习,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模式,容易造成学习的割裂效应,不利于后期理论知识的更新与整合,对将来毕业生从事难度大的工作弊大于利,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应予以关注。

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内涵

  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类型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式把职业教育纳入我国经济的发展链条中。“双高计划”明确高职院校的全新战略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由服务社会发展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要求学生从可就业到可持续发展转变,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属性

  知识传递与再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职业教育的知识重在应用,职业教育通过行业、企业、岗位的逐层分析得出工作任务,从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也被赋予新的内涵。

 1.知识内容的动态属性。高职教育知识是以工作情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构建逻辑进行知识的学习,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背景下,技术日益复杂成熟,工作环节分工日益细化和复杂,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组合、重构。新经济背景下,技术迭代速度快,技术所需知识更新频率较以往更快,学生需要具备在技术实践中知识的应用和整合能力,具备知识的可迁移、可再生能力,能进行知识的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以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技术知识应用的动态升级特点。

 2.知识内容的经验属性。高职教育所学知识本质属于技术知识,具备典型的实践应用和经验特征,高职教育教学以具体工作环境为依托,采取问题导向式,通过问题驱动知识点学习,技术知识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生产和提炼,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演变,这需要工作的循环往复,不断总结经验,以完成职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力,以获得从简单工作完成到完成复杂工作的过渡能力。

 3.知识内容的创新属性。新技术不断涌现,客户要求不断改变,要求新经济下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忙于跟随行业企业发展步伐,处于被动追赶的尴尬地位。“双高计划”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从服务企业发展到引领企业发展转变,要从被动服务逐渐升级为主动引领。这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彻底革新,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掌握技术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具备对知识的组合、提炼和更新能力,让技术知识充满活性,让各类知识实现可转化和可整合,具备新技术研发创新的能力。

 (二)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属性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从“示范校计划”“骨干校”到“双高计划”,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历经多次变化,从“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再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国家战略发展赋予了高职教育全新使命,不仅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还要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进行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以适应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类型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具备自身独立的科学研究特征。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定位于科学学术研究,以学科发展规律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推演,发现和研究内生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发展和理论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应定位于应用学术研究,以职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产业技术的迭代研究,挖掘劳动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形成规律,进行技术应用研发的应用学术研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定位不同,实现路径也各有差异,“双高计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规划。

 1.应用学术研究的产教互动属性

  “双高计划”首次要求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趋势相对接,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打造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以专业群为载体,通过产教互动、校企互动培养支撑经济发展、引领行业改革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在政府统筹规划下,与企业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密切互动。一方面,高职专业教师也要抛弃惯常思维,在研究岗位本身特点和所需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技能级别的演变规律、技术技能形成规律,不断积累和完善技术技能体系。另一方面,依托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优势,搭建校企专家研发团队,进行技术迭代研究,创新研发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唯有形成如此的氛围,才有可能将来走在企业发展的前端,在产业链的前端引领产业行业发展,将教育链、产业链、技术链完美融合。

 2.应用学术研究的研学相长属性

  不论科学研究定位如何,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将科学研究的功能定位为以“应用学术”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研究着眼于行业未来发展,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科研更需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长期存在。在“双高计划”建设中,高职院校要依托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强化机制改革,营造应用学术研究氛围,发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科研中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继而反哺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除了学习知识,更需要掌握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通过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的产教科研项目等,推进产学研对接,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逻辑思维、项目研究、技术创新等能力。

 3.应用学术研究的跨域协同属性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企业所需人才类型的界限日益模糊,精通多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目前亟需的人才类型。职业教育作为伴生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高职院校的应用学术研究也必须遵循校企双主体协同模式。一是学校与企业的跨域协同研究,教育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同时,还需跳出企业视野,从产业链视角挖掘企业长远发展的所需内生技术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研究;二是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跨域协同研究,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研究,跨越工作任务的表面性,从横向多领域合作和纵向产业链衔接角度,挖掘支撑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背后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认知规律,进行学习任务的整合和再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属性

  2019611日,教育部发文教职成(201913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是指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复合型人才是指多元化、多功能人才,能够胜任多个专业领域的岗位职责,复合型人才包含知识、技术、能力、思维等多角度的复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产业不断升级对人才的迫切要求,通过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等有效手段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革新。

 1.技术与技能的复合

  基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历经多次调整。之前存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等多个版本,到目前明确培养 “技术技能人才”的界定,可看出不同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职业带” 理论(H.W.French,1981)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职业带是一个既连续又分区域的职业分布理论模型,从左到右依次是技工和技术工人区域、技术员区域和工程师区域。职业带最左侧代表的工作岗位只需单一的手工实践操作技能,职业带从左端至右端,岗位工作的复杂度逐渐提升,随着复杂程度不断推进,工作所需的人才级别逐渐提升,对技术要求提高,对技能要求降低,技术与技能呈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特征,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位于职业带中部区域至偏右区域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跨界合作的复合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边天,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市场的肯定。随着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延伸,企业间的衔接更为紧密,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需要适应更多更快的市场变化,单一的生产线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必须通过跨界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只具备单一专业能力的从业者会出现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除了具备操作技能、技术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有沟通合作、协同工作的能力,甚至还需要灵活调整解决问题、应急事务的判断处理等管理能力。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信息化、数字化已融入到企业发展中,众多企业亟需跨领域、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专业群为载体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途径研究

 (一)以专业群为载体搭建复合型学习网络

  专业群建设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主要载体,是“双高计划”的关键所在,只有高水平专业群才能更好地支撑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

 1.科学组群搭建复合专业学习平台

  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伴生教育类型,应紧扣产业发展构建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应将专业群作为一个管理单元,单元内部促进专业协作、资源共享,随着产业升级进行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提高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度和共享度,激发“小”“散”专业的活力和效力,专业间相互支撑,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合力。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普遍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底蕴,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他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调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整合的复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灵活组建复合型教师团队

  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教师是毫无疑问的主要推动者,只有教师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投入,“双高计划”建设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以专业群为载体,结合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趋势,聚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抽调各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灵活组建复合型教师团队。一是,校内专业教师的配比,每个方向均配置至少一名擅长此专业的教师,核心专业可配置两名以上,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教学团队;二是,企业兼职教师的配比,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学校要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密切合作,通过校企互派互聘,将企业兼职教师引入教师团队,发挥兼职教师岗位技术优势,专兼职教师间团结协作、互助互学、取长补短,打造多支校企联合、专业交叉的能创新、懂技术、会教学、善协作的可持续发展双师型复合教学团队。

 3.科学设置复合性选修课程

  数字化时代,产业融合度提升,企业亟需懂技术、能创新、会合作、擅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专业群内部的良性互动,设置跨专业、综合性强、难度大的复合性课程不失为一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途径。组建各专业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培养专业群带头人,通过有效科研带动教学,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反哺课堂教学,通过对产业未来走向的研判,依据产业链岗位群所需工作任务的研究结果,将工作任务进行知识性剖析分解,依照学习认知逻辑、技术技能形成规律有效整合为学习任务,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技术内涵的复合性课程。专业群提供复合性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择,培养学生解决综合度高、复杂度高的工作问题,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迁移能力、知识再生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边界,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专业群为载体搭建产教融合学习平台

 1.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主动出击,与行业领军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将校企合作的保障工作落实落细,2017年国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充分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当下迫切需要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的“两张皮”问题。

随着“双高计划”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将会日趋完善并细化落实。高职院校内部也亟需进行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建设,基于校企双方的核心战略诉求,构建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科学、长效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活动,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提炼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使其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为探索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制度机制,方能保证专业群产教融合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和有效化。在完善可实施的激励制度保障下,高职院校主动出击,充分调动和整合企业资源共同参与市场调研、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等具体的专业群建设工作。

 2.构建多元化育人格局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全面融合,企业跨行业经营成为常态,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具备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分析、解决跨学科的工作问题。职业教育被赋予了解决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矛盾的重任,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学校应紧紧围绕行业领先技术、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等,加强与企业共同研发和协同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向产业技术转化,并全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场所等多方面校企双元育人化。“双高计划”推进过程中,依托专业群,产业和教育、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的边界不断模糊和相互渗透,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共享实训中心、协同创新研究平台、校企协同育人组织等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化的育人格局,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不断崛起,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产业链重构,服务业成为引领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双高建设背景下,第一,通过专业群的重组和构建,实现技能的多重整合和重构,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不同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跨专业复杂课程的学习,实现技术技能的可迁移能力,具备分析、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产教融合课程的训练,实现技术技能的创新能力,具备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文章选自《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Copyright @ 201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8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