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科研工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目标及创新

发布日期:2018-03-23    点击:

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云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训练,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4年的努力,使该专业成为以“培养具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文献方面的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不断提高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优势明显的教学团队、学术团队,促进高水平成果、高层次立项、高档次获奖的产生,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使该专业朝着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方向努力。

   打造以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竞争力,专业基础厚、适用领域宽、实用技能高、就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按照省级、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力争经过4年的努力,办成国内外富有影响的品牌特色专业。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手段,以技能养成为特色,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为宗旨”的总体专业办学思路。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奠定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语言技能。以培养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及境外相关语言的有特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为本科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培养精通汉语文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地区输送特殊人才。


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创新性

   一、 教育理念方面的创新

   实验区将实现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社会影响模式四个方面的创新。

   1.为满足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当地政府形成了“学校+政府”的联合办学模式。在引入地方政府合作出资办学,满足地方紧缺专门人才需求的同时,又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2.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一干多枝”,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不同语种方向(模块)”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办学过程中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和招生人数的灵活调整。

   3.形成“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学习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语音实践教学,学院与南开大学合作,建成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和语音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实验和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实训平台。学校已成为了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基地。

    4.形成“文学和文化”互动的社会影响模式。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巩固边疆稳定,与云南佛学院合作,开展对寺院年轻僧人的语言文学及宗教文化课程教学,强化和拓展了文学与文化的辐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

    力求构建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系统的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同时又要着眼于未来,服务于民族地区现代化需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根据专业的生源多数在边疆,许多民族跨境而居的实际,在外语教学上允许学生选修泰国语、缅甸语等外国语语种,培养学生特殊的专业技能。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在当地政府与邻国的交往中发挥这一特殊作用。

    三、实践教学方面的创新

   专业建设要体现民族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民族性、服务性”特点,因此要加强岗位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育和岗位“零距离”。

     四、 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

    推进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增加选修课的课时,重视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重视毕业实习。完善教学计划指导下的学分制,构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制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