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试验方案设计
为了进一步充分体现本专业的民族高等教育特色,以创新的培养方案育特色人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1、加强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从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视角把握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综合素质合格+特长”,培养他们诚信、务实、勇于进取,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性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调控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1)加强科研课题的开发与建设,以科研促教学。积极扶持和帮助教师进行科研课题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要把科研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带着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专业课程50门(含8个语种方向),符合专业实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能较好地与市场对接。本着 “厚基础,宽口径” 的原则,增加通识课的课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砝码。
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贴近岗位需求 要促进专业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组织、有目的的探索面向民族工作、贴近岗位需求并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师生互动性的模式。改变“口授、黑板加简单电化教学”的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师培训内容,坚持以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梯队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形成名师效应,在省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攻读研究生及专业进修,增强专业师资的整体实力。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课程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学术活动和编著教材,扶持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通过赋予其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提高学术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使其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强对学科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通过鼓励和支持其攻读博、硕士学位、参加学术会议和进修等方式,使其学术水平迅速提高,为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与技术力量。
5、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专业建设要体现民族教育“社会性、实践性、民族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育和岗位“零距离”。
6、实行“多证”制度,打造学校专业品牌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着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现今社会人才的流动性、替换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校掌握更多的技能,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同时,获取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