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陆生,1964年3月出生,傣族,泰国东方大学哲学博士,泰国南邦皇家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教授,云南省教学名师,从事泰语教学与研究和侗傣语族语言文学研究工作,现任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院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泰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并完成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泰语综合教程》《非通用语种听力系列教材(泰、缅、越、老、柬语种专业)》《泰语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等。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泰语语音教学模式研究》,泰语专业教材《泰语视听说》《大学泰语综合教程》(1-4),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重大决策委托课题1项。
由陆生主编的《泰语视听说》教材被评为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主编的《大学泰语综合教程》(1—4册)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教材一等奖;2012年主编的《大学泰语综合教程1》被评为云南省高校精品教材;2017年获第三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贡献奖。

陆生与泰语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中国泰语语音文字教学理论
【先进事迹】
作为云南省第一批泰语本科专业教师之一,陆生是探索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拓者。2000年7月,他带领云南民族大学1998级泰语本科专业学生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到泰国清迈大学、朱拉隆功大学和东方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拉开了云南省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帷幕。2005年,他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完善—东南亚泰、缅、越、老语言文化人才培养模式”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后,成果推广应用到云南省各高校。2010年,“3+1”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效果,再次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陆生又组织实施了云南民族大学“三校学习经历”的办学模式,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和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2013-2017年、2018-2022年),陆生带领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专业团队,研究制定了云南省高等学校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举行云南省高等院校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专业等级考试,组织策划云南省高校东南亚语种演讲比赛,引领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缩小与全国同类专业教学的差距。
他从班主任、副院长到院长历经了25年的管理和泰语专业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东南亚语种人才,为云南省对外开放和边疆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云南省高校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师95%出自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同时,陆生带领下的东南亚学院也不断为省外各高校输送师资,使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培养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的重要摇篮。
陆生在侗台语族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泰文、老挝文、兰那文与西双版纳新老傣文的比较研究,为西双版纳老傣文的正字法找到了理论依据,陆生开创了傣泰语言比较文字学的先河,其研究成果反哺泰语专业教学,构建了中国泰语语音文字教学理论体系。
作为一位泰语专业教师,陆生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赴泰国东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获泰国南邦皇家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分别获得了诗琳通公主及泰国十世王玛哈﹒哇集拉隆功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对于一个泰语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荣誉。提高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中泰两国文化交流,成了陆生人生奋斗的目标。
【教学心得】
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育“思考者”。学生只有具备了对某个领域或学科的思考能力,才有机会创新和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若教师课堂上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讲完,不留余地,只会培养出学生的惰性。只有把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起来,令其学会思考,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思考是创造的原动力。大学培养思考者,学科理论才能创新,社会才会进步。
【寄语】
高考志愿的选择,很多人的选择是以就业率高或能挣钱的专业为自己的意愿。只有从报效祖国的层面来选择专业,从为祖国做贡献的角度来读书,把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建设相结合,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来源:云南教育网